与规范的农贸市场相比,提篮叫卖因其农产品本地生产、质量放心、购买就近、价格实惠,受到不少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居民的青睐;又因其投资少、门槛低,能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渠道,给城市经济带来活力。然而,它带来的诸如占道经营、影响通行和交通安全、环境脏乱等弊端也十分突出,市民投诉较为频繁。如何兼顾民生需求和城市管理,既让提篮叫卖有个安安心心的“好去处”,满足市民“方便、舒适买菜”的美好期待,又能减少对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的影响,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

  7月份以来,扬中市城管局对提篮叫卖较多的清华园南区、金苇桥两侧、文化小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坚持“疏堵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祁家路、金苇桥两处便民疏导点建设,用心守护城市的“烟火气”。

  出摊再不用“打游击”

  早上6时,企东村吴老伯拉上前一天从自家田地里采摘的黄瓜、茄子、丝瓜、豆角出门,5分钟之后,就到了祁家路便民疏导点,卸完菜,摆放好,挂上《临时摊位证》,开始了一天的营生。

  在清华园南区摆摊的大多是企东、金星本地居民,老年人居多,以前处置此类情形时,多以教育劝阻为主,可是执法队员前脚刚走,大娘大爷们后脚又回来了。靠“堵”不能解决问题,扬中城管转变思路,从“疏”上求突破。经过多轮实地踏勘,认真听取菜农和周边居民意见,决定在祁家路小海龟幼儿园西侧人行道上设立便民疏导点,为菜农们提供合情合理的经营地点。7月26日,施工人员正式进场,历时半个月,终于完工对外开放。如今,长约8米的白色钢结构疏导棚,为菜农们“遮风挡雨”,再不用提心吊胆,日晒雨淋;两排14个固定摊位,规范了“菜篮子”经营秩序;漆画一新的蓝绿色共享停车位,疏导点外围设置的隔离桩,在避免机动车“鸠占鹊巢”的同时,让非机动二轮车、货三轮“有家可回”。

  现在的祁家路,市容干净、秩序井然,没有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人行其间,感受着质朴温柔的城市“烟火”。家住清华园小区的陈先生挑着蔬菜笑着说,“大娘大爷自己种的菜,新鲜,价格还便宜。这个疏导点建得好,他们卖得安心,我们也买得放心。”

  烟火气更有“文明味”

  和祁家路一样,金苇桥和文化小区十字路口也是自然形成的乱设摊聚集区。与祁家路不同的是,金苇桥、文化小区处于老城区核心地段,南北贯通,人流量更大,摊贩主体构成、经营种类更为复杂。如何有效遏制“马路菜场”反弹回潮,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我们多方比选“好市口”,真正让疏导点发挥“攒人气”“旺烟火”的作用,成为“为民点”“便民点”。

  前期,扬中城管多次实地走访,向摊主、周边商铺和市民“问计”,分析研判执法队员日常管理发现的问题、市民投诉等信息,以“便民、利民、不扰民”为原则,以完善城市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综合考量居民需求、市容环境、公共安全、辐射区域等因素,最终选择了在港西南路金苇桥南侧设置便民疏导点。新设的疏导点棚长12余米,可容纳15余户摊贩入场经营,整齐划一的摊位、停放有序的非机动车、干净畅通的港西南路,一目了然。通过进场入点的方式,逐步把文化小区、金苇桥东、西侧流动摊贩引导到这里,遮风又挡雨,摊贩们都很积极。

  进入疏导点固定摊位,并不意味着可以无序经营。根据疏导点的规模设置准入门槛,限定经营范围为附近群众自产的应季蔬菜瓜果农副产品,经营时段为6:30—11:30、15:30—18:30,一人一证,持证经营。明确了经营者的市容环卫主体责任,要求经营者自行做好摊前“三包”,对不遵守管理要求,超范围经营、乱搭乱建、乱拉乱接、乱批乱挂、高音揽客的,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此外,对于残疾人、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执行优先申请入点政策,充分释放城市管理的善意和温度。

  小小“菜篮子”,连着民生和市容两头。城管与小贩也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便民疏导点的建成,是城市管理者在摊贩生计、居民需求和市容秩序三者之间谋求的平衡,扬中城管努力用信任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服务走进老百姓心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向“融合管理”阔步迈进,最终实现百姓与城市的双向奔赴!(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