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两山”理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拨开云雾见月明”。

  江苏常州是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与共建的关键城市,也是较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的典型城市之一。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3年到2022年,常州在“经济总量从4527亿元提高到9550亿元,工业规模翻了一倍”之际,PM2.5浓度72微克/立方米降到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提高19.1、52.4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下降40.7%,描绘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都市文明与田园诗意深度交融、城市记忆与农耕乡愁山鸣谷应的美丽画卷,带来诸多启示。

  一是思想破冰。打不破思想的天花板,就冲不破发展的天花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离开发展抓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保护搞发展是竭泽而渔。向“两山”理念寻策问道,常州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坚决破除“生态好是好、就是吃不饱”等伪命题,把每一次中央、省巡视巡察、督查督导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体检”,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力求实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双赢。

   二是统筹谋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势必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系统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实施。常州把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作为“532”发展战略(五个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的重要一环,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自然要素有机联系,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开展、全地域实施、全过程推进,形成互促并进的综合效应。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常州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常州市天目湖保护条例》《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三是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禀赋不同,追求“机械统一、整齐划一”易成“刻舟求剑”。常州统筹把握区域自然禀赋、经济发展、要素支撑和群众期待,因地制宜开展探索:生态本底优越、发展后发区域重点统筹“守与换”,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促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换;生态本底受损、发展先发区域重点统筹“治与留”,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推动生态治理先行、发展逻辑重塑;生态空间受限、功能空间紧凑区域重点统筹“绘与创”,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用“主观能动”的创意创造活化“客观实体”的“绿意盎然”。

  四是敢破敢立。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江苏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常州天宁区整理资源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金坛区探索盐穴再利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两案例入选,经验做法向江苏全省推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涉及面广、累积矛盾多,唯有改革方能破题。常州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制订全国地级市首部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规章制度,探索“无废城市”“工业绿岛”“工改村改宅改”等改革试点,统筹“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动力。

  五是敢为敢舍。攻坚污染防治、促进动能转换,必然要经过阵痛期。常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全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以科学合理的“舍”换来百姓、市场、政府和社会最大的“得”。长江常州段主岸线从“化工企业林立、采砂船扎堆,集中全市45%的重大危险源”到“生态岸线占比达80.6%,居江苏省第一”。(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