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年以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社局党总支牢牢抓住人才引育关键环节,下好引才育才“先手棋”,抢占人才服务“制高点”,打造营商环境“引力场”,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动能、提供智力支撑。

  聚力厚植引才环境。“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真是下了一场‘及时雨’,为我们储备优秀人才、投产达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对在淮安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天合光能淮安项目人事负责人对经开区人社局引才工作连连称赞。今年来,淮安经开区人社局党总支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重特大项目攻坚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为企业用工引才保驾护航。

  树立“强品牌”的服务理念。落实“归雁”“筑巢”“引凤”“强基”“安心”等“五大计划”,高水平推动人才交流引进,持续丰富“才聚淮水畔 智汇经开区”品牌内涵,为厚植“引才”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沉下去”的服务水准。主动上前、提前介入,仅用不到2个工作日的时间就为天合光能项目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申报,为企业后续引进发展急需的人才打好了基础。常态化走访企业一线,全面了解企业人才招引、用工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人才服务“一企一策”。加强“走出去”的服务效能。千方百计,揽才入企。密集开展“高校揽才直通车”,组织富誉电子、汉邦科技、天合光能等重点企业和重特大项目赴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业人才招引活动,提供了电子工程、机械设计等300余个有竞争力的岗位。

  通过深化产才对接、校企对接,进一步精准搭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对接平台。持续加强人才政策的落实,把各项人才政策用好用活,使之成为企业引才、聚才的有力砝码。

  全力做好育才文章。协助企业精准对接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蓄力蓄能。截至目前,全区共培养各类技能人才4.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5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领跑全市。高效推动“政校企”合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原则,组织富誉电子等企业与淮安高校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利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累计合作培养新型学徒370人。协助高职校成功获批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第三方培训机构,已通过车工、铣工、钳工等20个工种的培训项目。全面实施“精准化”培训,结合全区产业链需求,开展培训需求大调研,选定多个热门产业培训主题,全面推动产业链技能提升;结合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新业态群体现实需要,开展家政、网创等20余个培训项目,全面提高困难群体就业质效。持续推动“在岗练”实践,通过“人才+项目”“师带徒+匠带兵”等模式,引导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学技术、练技能、长本领。累计开展各类实践培训210场次,惠及技能人才1万余人。举办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34家企业的199名职工参加工业机器人、电机制造等9个职业(工种)的技能竞赛。大赛一次性选拔高技能人才107人,其中技师26人、高级工81人。

  致力拓宽留才渠道。围绕让人才“留得下”“留的稳”,用真心真情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更多人才在经开区兴业安家。政策宣传细致入微。组建“人才政策宣传”党员先锋队,围绕政策宣传、企业发展规划、统计人才资源、调研党组织建设等四大方面开展调研走访,现场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待遇落实等方面的精准化服务。今年以来已经组织各类走访20余次,服务人才100余人次。人才价值充分体现。举办淮安市“淮上英才计划”533英才证书颁发仪式,为获得荣誉的20余名人才代表发放证书,鼓舞人才,凝聚更大干事创业新动能。

  去年全区共有166人入选“淮上英才计划”,涵盖了科技、技术技能、教育等类别,其中技术技能类人才69名,推荐入选率位居全市前列。关心关爱凝聚力量。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推广“人才之家”,成功举办两期“菁英荟”人才沙龙。认真落实人才住房安居保障、薪酬补贴、生活补贴、交通补贴、一次性就业补贴等各项人才政策,推动“人才一件事”打包办理。发放人才购房补贴394万元,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探亲交通补贴资金351.5万元。(裴海燕 彭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