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双桥街道文化产业集聚区地处扬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面积80亩。该集聚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党建引领,围绕产业、服务、人才,打造党建“新引擎”党建品牌,激发新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党建+产业” 擎动转型升级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培育双桥街道文化产业集聚区。整合辖区内资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戏曲园内聚集了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原扬州专区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扬州曲艺研究所、扬州歌舞剧院、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少堂书场、扬州运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喜马拉雅有声空间等扬州著名的文化产业单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高地。依托集聚区内的非遗传承、艺术、传媒服务三大类文化产业企业,街道着力打造双桥街道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带向文化产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党建+服务” 夯实发展基础

  双桥街道文化集聚区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业态。一直以来,该街道积极做好产业政策引导和规划衔接,大力推动品牌建设和集聚区推广,避免重复和模仿,结合现有的地域优势和原有的园区资源,努力挖掘辖区文化发展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通过设立专业部门、规划专项资金,进行专业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同时积极打造双桥特色的文化产业链,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集聚区,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条上的衔接,今年以来,街道吸引喜马拉雅“口口声声”书房等一批新文化业态强势入驻,为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充电”赋能。

  “党建+人才” 聚智助推发展

  党建引领、以才引智,积极构筑双桥街道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软环境”和集聚人才的“硬支撑”。双桥街道文化产业集聚区成立以来,现已聚集了9名非遗传承工作者、500余名艺术工作者,100余名表演艺术家、100余名音乐人,人员构成众多,艺术门类丰富,不断推动双桥街道文化产业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衍生价值。双桥街道积极谋划组建知识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管理高效化的管理团队,对集聚区进行专业化、创意化的管理,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智力支持。不断创新人才服务载体,抓好“长线”培育,对文化工作者进行一体化培育、全周期支撑,打造系列培训活动,推进文化产业人才稳步成长。(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