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愿景下,锂资源价格持续升高,寻找锂替代物成了行业共识,钠离子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性,被广泛认为是未来新能源电池的重要产品之一。
作为无锡“东大门”,近年来,锡山区频频落子钠离子电池这条“未来赛道”,以项目为抓手,持续释放经济活力。7月14日,无锡锡山区举行第二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知名院士专家、行业大咖等集聚论道,共同探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新趋势。

新能源产业成形成势
“双碳”目标愿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持续提速。近年来,锡山区积极推动新一代光伏、动力电池等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锡山区纳入区级统计库的新能源重点企业共37家,覆盖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生物质能等细分赛道。2022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179.8亿元(剔除非新能源产值部分),同比增长75.1%。随着德力佳、恩捷新材料、蜂巢能源等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的相继投产或签约落户,锡山区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加速。
配储作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钠电池特性与储能场景需求高度贴合。尤其在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性较弱、碳酸钠低价易获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有效补充。
锚定这一风口,抢抓钠离子电池加速商业化契机,锡山区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发展模式,成立产业发展专班,建立专班成员、各板块工作对接机制,将钠离子电池发展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重要环节,纳入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区钠电产业发展全面起势、加速突破。会上,江苏无锡(锡山)钠电产业园正式揭牌。

“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企业大咖,充分发挥创新优势、资源优势,将更多先进技术应用到锡山,把更多优质项目布局到锡山。”无锡市锡山区区委书记方力说,锡山区将坚持项目为王、企业至上,营造有利于钠电产业做大做强的热带雨林式生态圈,打造具有标志性的钠电产业集群。
钠电池产业化提速提效
有着“电动车之乡”美誉的锡山,拥有列统电动车规上企业124家,两轮电动车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全国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锡山造,钠电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6月25日,总投资26.2亿元的盘古钠祥钠离子电池研发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地,项目重点建设钠离子电池研发中心和5GWh的钠离子电池量产产线,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超30亿元,年税收2.5亿元以上,将有力推动锡山区钠离子产业链发展。
这仅是锡山区瞄准钠离子电池产业核心赛道,加快推动项目招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锡山区充分依托电动车产业基础优势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尝试探索“钠电+两轮车”应用示范,构建起钠电池产业伙伴生态圈。
目前区内部分头部车企业已率先推进“两轮电动车+钠电”应用场景落地。如雅迪通过收购,台铃通过合作研发,爱玛、新日等通过产品采购形式,均已启动钠电池两轮车产品布局。其中,雅迪已发布第一款钠电池电动车(极钠1号),计划在国标车上率先应用落地,预计9月正式推出钠电池整车。

“当前,我国钠离子电池处于产业化的导入期,虽然初步满足了产业化条件,但也存在基础研究尚不完备,核心材料亟待突破,核心工艺还需要完善等问题,相关技术指标有待提升,整体产业化步伐还需持续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处长金磊说。
据金磊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加强产业顶层设计,从促进前沿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政策、开拓市场应用等方面,统筹引导钠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品创新生态,支持钠电池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先进产品量产能力建设,实时完善有关产品目录,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加强标准化引领,加快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体系的预研和编制。
标准化建设仍需加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推广,先后印发多个文件,支持发展包括钠离子电池在内的新型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进入规模化试验阶段。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中心副主任何鹏林发布《2023年钠离子电池产业研究报告》指出,钠电主要应用领域聚焦在电动自行车、公交车、储能领域。
但总体而言,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还处于前期成长培育阶段,相关标准化工作正在起步。“虽然我国钠离子电池运输的标准建设和先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仍有大量工作需进一步开展。”中国民航危险品运输管理中心主任台枫说。
为深入推进我国钠离子产业领域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处长刘大山指出,下一步我国将积极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落实国家部署和要求,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加强钠离子电池产品、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同步部署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推广,加快钠离子产业化步伐。二是持续系统把握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开展钠离子锂电池领域的基础及相关产品标准的制定。三是推动先进标准走向国际,助力产业领跑全球。(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