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城运中心指挥大厅里,滚动着海量数据的巨幅屏幕前,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着他们所负责的区域,快速而准确地处理着各种指令和信息,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自“基层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城运中心搭建起基层与部门之间的桥梁,将“吹哨”事件即时交办至“报到”部门,让事件处置得到全流程监管落实,实现哨声响、支援到、事解决。
为健全“吹哨报到”体系,近年来,市城运中心整合“1+4”一体化平台、原有12345热线系统、乡镇自建平台,打通市、镇、村三级指挥系统,纵向到底贯穿市、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联通市级机关单位,形成了条块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治理模式。同时,为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在“基层吹哨”的基础上,市城运中心还引入“群众、企业、部门、城运”四项“哨声”,拓展形成“五吹哨、五报到”工作机制,把问题摆在桌面上,打造“乡哨村哨群众哨、哨哨入耳,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关心”的工作品牌,进一步推进条块协调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依托闭环式管理模式,“吹哨”事件实现了精准、高质、高效办结。在接到“吹哨”事件后,市城运中心第一时间联动22个驻场单位进行分析研判,确立报到部门,以最快速度分流交办,并进行动态跟踪催办。在审核工单答复内容的过程中,还创新性建立受理时间、与谁沟通、解决措施、解决时限“四要素”审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应哨效能,确保“吹哨报到”有作为、不乱为。今年2月10日,宜城街道新华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光明东路的河浜出现塌陷。发现问题后,宜城街道相关人员立即向市城运中心提报了“吹哨报到”工单。根据部门职能分工,市城运中心指派市住建局作为“报到”部门解决诉求。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在收到这一消息的第一时间,市住建局便会同市城建文旅集团、设计以及监测单位赶赴现场查看会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连夜用沙袋进行应急加固处理。第二天上午,市住建部门还在现场组织专家会议,分析讨论塌陷原因以及后续应修复工作,对附近类似结构的驳岸进行专业检测,以防患于未然。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塌陷河浜彻底修复完成,得到了满意的反馈答复。
通过引入“智慧+”治理形态,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也变得更加智能。除了全流程监管事件处置外,市城运中心还积极探索智慧化举措在“吹哨报到”中的应用,通过自主开发社会治理智能监测场景,汇聚公安、城运中心等监控视频的数据,依托AI智能算法,对文明城市创建、占道经营、消防通道占用、河道漂浮物监测、防汛抗旱、中高考保障和交通违法等事件实施智能监测,推动“吹哨报到”工作数据化、智能化。6月18日晚,一场暴雨来袭,市城运中心通过AI智能算法监测到宜城溪隐府高层南面大门口广场与柏油路的交界处积水严重,迅速吹响“哨音”,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精准“接哨”,立即调度人员及车辆在该点位进行强排、加快退水,并进一步加强汛期排查,对退水缓慢的点位采取临泵强排措施,保障路人出行安全。
此外,及时的梳理总结,也助力“吹哨”更加有效。市城运中心在汇总吹哨工单事件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汇聚数据流,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分析,在高频事件、多发区域、敏感时期等方面对部门(板块)进行数据复盘和精准画像,对时间密集、区域密集、事项密集的工单进行提前研判、及时预警,直指基层治理盲区和薄弱环节,从源头治理、从长效入手,从而实现标本兼治。今年上半年,通过对153件消防类诉求、193件出租车诉求、363件中高考诉求和68件涉汛诉求,进行分析研判,市城运中心及时发起预警吹哨,市消防救援大队、市交通运输局立即报到整改,初步实现了“看见、预见、应急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