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域地方生产总值突破3700亿元、较8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占南京市比重超20%——自2015年获批设立国家级新区以来,曾被称为“城乡接合部”“创新洼地”的南京江北地区加速崛起,逐步成长为江苏经济新增长级,创新实力逐年跃升。

  紧抓机遇拼转型,新赛道上跑出质效

  6月16日,世和基因二期建设主体工程封顶。这家企业诞生于5位年轻人的创业梦,如今已成长为拥有超1500人团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研发高端医用耗材的普立蒙,落地七八年估值翻了上百倍,正积极筹备新项目开工……

  类似的高成长性企业在江北新区比比皆是,多数集中在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有的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有的企业凭借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代表着各自产业链上的“高价值”环节。

  江北新区承担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国家使命,靠什么突破现状求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构产业格局、重塑产业优势,借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全域经济转型升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关键所在。

  发展大计先谋后动。获批设立的前两年江北新区都在研究产业规划。基本定调是,大的方向上,既要对标国家产业战略,又要能够参与全球市场竞合。具体布局上,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迈向高端。

  如生命健康产业,江北新区重点深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领域。特别是聚焦国际革命性前沿技术与多学科交叉领域,着力打造创新突破点,汇聚了细胞/基因治疗、分子诊断、合成生物学等新兴赛道。

  目前,江北新区已形成了“3+3+X”的产业结构,既有新材料、智能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作为“压舱石”,也有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现代服务业等“潜力股”,不断打开发展空间。

  靠创新一招制胜,原创成果遍地开花

  南京江北地区是我国石化工业的摇篮,在历史上曾有创新“高光期”,1953年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便颁给了这里的企业永利铔厂(今南化公司)。但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科创资源在江南主城集聚,逐渐拉开了南北差距。

  从“创新洼地”再次迈向“创新高地”,拐点出现在江北新区设立之时。国家战略、省市部署均大力支持江北新区闯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2016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等陆续落地;2018年,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创立,是剑桥建校800年来首次在境外设立的合作研究机构……通过招引“大院大所”,高端要素开始不断向江北新区涌入。

  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江北新区一手抓产学研,深入对接“创新大国、关键小国”顶尖科研院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与国内高校形成常态合作,抢占科研成果转化主阵地。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以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为牵引,为科研人员“解绑”。

  去年登陆科创板的集萃药康,就脱胎于江北新区产学研合作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多重作用下。其自主研发的小鼠品系,改变了我国实验动物依赖进口、限制新药研发的现状。

  为筑强创新支撑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江北新区围绕研发全生命周期系统布局。依托校地融合搭建重大科创平台,瞄准技术前沿,推动原始创新;聚焦主导产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精准配置科研设备,降低创新成本;建优科创服务体系,精准服务钩沉到底。

  年初,EDA国创中心发布建设愿景,将立足江北新区打造国内EDA技术策源地、产品示范地、人才汇聚地。上半年以来,创新药领域不断传来技术突破捷报,3家企业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奖……依靠科技创新,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春雨无声润万物,江北崛起新增长极

  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4年后,又一重大利好落地江北新区——南京自贸片区在此揭牌。紧抓“双区叠加”机遇,江北新区着力推动制度改革,构建优质营商环境,以生态思维厚植发展沃土。

  5月,一批实验动物行政许可审批工作在江北新区顺利开展,江苏万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拿到许可证。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通过积极承接江苏省政府赋予自贸试验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的行政权力事项,进一步优化流程,为企业提供就近办理的便利服务。

  近年来,南京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19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系统构建更加开发、自由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针对产业链全球化、研发成本大、物流要求高等特征,通过成立进出境特殊物品海关集中查验监管点等举措,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需站在世界的坐标系上谋划,保护好知识产权让全球资源“放心来、大胆创”是重中之重。经过八年持续在引入专业机构、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扩大全球生态圈、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发力,江北新区构建起了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体系,多项创新工作在全国层面推广。有企业表示:“创新在这里既有保障又能变现”。(沈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