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泥狗子”又名江苏靖江泥哨,起源于孤山镇山东村,2015年,靖江泥哨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更好地推动“泥哨”文化传承发展,山东村自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使命和责任,依托村网格化中心阵地,建成“孤山泥狗子”文化馆,充分发挥网格员队伍以“学”带“传”作用,将非遗文化带到居民群众身边,实现“泥哨”文化在网格内通盘运作、共建共享、多元互动,开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通道。

  建强阵地,让非遗文化传承有平台

  孤山镇山东村创新“网格连心+泥哨文化传承”融合模式,投资60余万元打造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传承体验场所,泥狗子文化馆位于山东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分为泥狗子历史发展还原区、作品展示区和体验区,为居民群众开展泥哨文化交流、参观学习及制作体验提供主阵地。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群众3000余人次。

  山东村网格党员、网格员、微网格员们身兼“泥哨”文化宣传员、守护者。一方面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从身边寻找民间“泥哨”艺人,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邀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狗子第五代传承人钱伯平大师在文化馆开展交流活动,探索泥狗子的原始制作工艺;广泛收集泥狗子的文化内涵、美丽传说、民间故事、传承意义等要点,整合信息资源,形成孤山与泥狗子发展史,以巨幅文化墙及宣传微视频等方式逐一展示。另一方面网格员们率先学习钻研泥狗子制作技艺,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同时,成立网格志愿服务队,定期在文化馆组织开展公益宣讲及泥狗子制作体验活动,成为弘扬“泥哨”文化的主力军。

  多元聚力,让非遗文化传承有载体

  为复刻泥哨根脉,山东村两委班子联合网格党员、网格员以及微网格员们成立“走访团”,征集“泥狗子”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充分挖掘本地人文典故的基础上,组织本地热心人士和有号召力、影响力的乡贤,成立“靖江市泥哨文化研究会”。研究会注重吸纳年轻的会员,近百余名泥哨爱好者、周边有“手艺”的村民都积极参与,为“泥哨”文化贡献技艺。研究会现有会员34人,逐步成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靖江泥哨”文化的载体,引领乡村文明风尚,使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研究会通过常态化开展公益志愿服务赋能,将“泥哨”文化展示、泥狗子制作体验等活动搬进校园、社区及各类企事业团体,提升传承便利度,增强居民参与感。邀请感兴趣的泥哨爱好者参观文化馆,亲身学习体验泥狗子制作,引导市民群众学习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两年来,山东村泥狗子文化馆、泥哨文化研究会共组织开展“七彩课堂•伴爱成长”“守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血脉”等公益活动150余场次,深受广大市民喜爱,有效增强百姓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

  守正创新,让非遗文化传承有发展

  近年来,通过“泥哨”公益文化活动的不断开展,泥哨文化研究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山东村不仅在求实上下功夫,积极组织“泥哨”文化传承人外出学习,借鉴非遗产品保护和发展方面的优秀经验做法,将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引进来”,更是在泥哨制作工艺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步建立起“培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凸显非遗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山东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本土“泥哨”文化开发、发展,鼓励更多青年艺人进行工艺创新,在传承老技艺的基础上开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产品,及时进行注册商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泥哨品牌。在销售环节,创新尝试将非遗故事、非遗文化融入产品中,并应用礼盒包装推动产品销售。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向市场推广非遗产品,线下通过实体店铺以及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庙会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将“泥狗子”带给更多喜欢的人。自泥狗子文化馆开办以来,推动销售各类“泥哨”工艺品5000余件。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山东村泥哨文化馆现有工作人员10余人,拥有商标1项,开办泥狗子制作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1500人次,在实践中山东村持续深挖泥哨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振兴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深层动力和“铸魂工程”。(马瑜斐 陈珊珊 刘彬 宗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