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家门口”就业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原标题:“家门口”就业 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江苏要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殷切期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省人社厅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江苏实际,针对全省11类就业困难人员开展了全面摸底调查,梳理出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期失业人员等5类特殊困难群体。他们普遍年龄大、技能低,适岗能力弱,自主就业能力不足,是就业帮扶中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是他们的直接诉求。
聚焦这些就业困难人员的急难愁盼,江苏今年启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打造10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10万名困难群体就业。其中2023年首批建设300个服务站,帮扶就业3万人以上,并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今年以来,人社部门把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因地制宜,补齐短板,推进就业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回流的“大数据”和劳动保障协理员敲门服务的“铁脚板”,推动就业服务五级贯通、多方参与、均等可及,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就在身边”的幸福感。
截至5月底,全省已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25个,帮扶“五类”就业困难人员1.9万人,向单位和个人发放社保补贴6343万元,引导企业困难职工和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全员参保;发放公益性岗位及相应社保补贴147万元,鼓励社区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支持困难人员提升就业能力,参加职业培训后按规定给予技能提升补贴,确保实现“收入有增长、权益有保障、上岗有补贴”。
多元化参与
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
“小何,前几天应聘的结果怎么样?这边有个人事专员的岗位要不要试一下?”笔者近日走访苏州市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时,站长许坚根正拿着工作簿,边打电话边记录求职者的最新动态。石路商圈是苏州三大商圈之一,涵盖户籍人口3800余户6200余人。商圈有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3万余家。为多层次满足商圈内居民和企业人社服务需求,街道整合多方资源,在石路商圈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辖区居民、企业提供便捷就业服务。
“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这是江苏“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的选址宗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总工会、省残联出台的《关于印发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明确,各地要运用与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的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全面摸排五类困难人员居住分布区域,通过就业大数据,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多、就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村),新建标准化就业服务站。
我省要求各地在服务站点建设中,结合服务站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情况,延伸就业服务触角,推动有形站点向无形站点扩散,常态化把就业服务送进公园、商超、集市、车站,积极推广就业小店、就业小屋、就业小站等创新实践经验提升服务频次、提高服务效率。大力开展社银合作,与社保卡合作金融机构探索共建就业服务网点,鼓励在银行柜面开设服务专窗,引入经办就业参保登记、就困人员申报、就业政策享受等高频服务事项,打造服务矩阵。
走进盐城市亭湖区任何一家格丽思蛋糕店,都能看到蓝、红色相间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 醒目标牌。亭湖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格丽思16家连锁店都设置在居民集中区、商业综合体和高校,产品深受当地人欢迎,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设在蛋糕店,植入用工岗位发布、求职需求归集、技能培训报名、人社法规咨询等就业服务元素,也是希望推动优质就业服务全面嵌入群众日常生活。
各地因地制宜,精选站点,发动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积极拓展服务对象。镇江市将就业服务对象从五类特困人员扩展到社区常住的其他劳动者,尤其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的登记失业青年。宿迁市运用就业大数据,选择商场、培训学校、人力资源公司、退捕重点乡镇、银行、供电等15种具有服务优势、又有就业困难人员靠前服务功能的不同类型地点建站。泗洪县临淮镇还在退捕渔民集聚区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重点服务大龄退捕人员。
一体化推进
打造基层人社服务新样板
目前已经建成规模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的地区,大多都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方式系统布局,有序推进。南京市人社局会同民政、总工会、妇联、残联等5部门出台《南京市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围绕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建设要求、推进措施、组织保障等5方面推出15条具体举措,市级层面建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具体建设进度以及场地、设施、人员、制度、服务等要求。苏州市要求所有站点在显著位置统一使用省人社厅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标识,统一26项基础服务事项清单,统一经办流程、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和承诺。所有人社服务清单全部统一规范、上墙公示,实现亮服务清单、亮服务标准、亮服务队伍、亮服务承诺“四个亮”全覆盖。
南通将服务站点建设细化为28个小项,量化考核指标,并鼓励有条件地区对服务示范点予以资金奖励。徐州在建站伊始便要求统一名称、统一标识、专门场所、专业人员、有办公设备、有工作制度、有服务承诺、有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系统。淮安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基层人社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在镇街人社政务服务事项全面下沉以及全面接入省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拟定每个县区打造2个镇街基层人社服务平台的示范点。徐州做到阵地布局、机构名称、标识标牌、设施设备、服务事项、经办流程、工作制度、人员配备、绩效评价“九统一”。
数字化赋能
“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对接每个人
高邮市琵琶社区居民黄锡华患有残疾,妻子在儿子一岁时离家出走,至今未回。黄锡华带着儿子与年迈的母亲一起生活。“家门口”服务站工作人员入户走访中发现其家庭困难,主动帮助其办理了低保,并帮他找了一份快递员工作,在有了稳定收入后,黄锡华主动退出低保。
今年以来,扬州市充分运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就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回流数据,加强与民政、残联、工会等部门数据互通互享,打通信息壁垒,不断强化就业服务体系。今年4月,根据市残联提供的4万多残疾人信息、市民政提供的3万多低收入人口信息,通过匹配单位参保、灵活就业参保、城乡居民参保等信息,精准梳理五类人员、提升服务效能。同时,持续优化三级就业网格化建设,通过“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精准掌握辖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情况,做细做实“家门口”就业服务。
数字赋能,让就业帮扶更加精准高效。今年以来,我省加快“家门口”就业服务信息化应用场景开发,融合“就在江苏”智慧就业云平台和“苏心聘”就业掌上宝服务功能,推行“网上办”“掌上办”等不见面服务。引导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通过就业大数据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上门入户调查走访,掌握困难人员实名信息和基本情况,建立“一对一”就业援助档案,量身定做岗位信息、政策信息、培训信息“三张”服务清单,做到动态更新、持续跟进。同时分类采集岗位情况、招聘要求、福利待遇等信息,为困难人员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如走访社区周边用工企业,筹集一批对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要求不高的全日制就业岗位,满足困难人员稳定就业需求;摸排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重点对接家政企业和平台企业,筹集一批可兼顾家庭、劳动强度低的非全日制就业岗位,满足困难群体灵活就业需求;开发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筹集一批养老护理、托幼助残、保洁保安、交通值守等社区公益性岗位,满足困难群体兜底就业需求。
常州市还依托辖区公安人口信息网、社区综合治理信息网、人社一体化信息网“三网”数据资源,发挥“大数据”优势精准锁定困难群体,组建由“社工、民警、网格员”混编而成的“铁脚板”民情察访员队伍,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实现人员情况清、困难类别清、就业需求清。同时,积极走访属地企业、商户,筹集家门口就业岗位。针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困难人员,以他们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就业岗位、就业政策、就业培训三类信息匹配形成一张服务清单,个性化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就业帮扶。
专业化队伍
推动人社服务“全链条”
“希望家门口能办社保。”“建议开设烘焙课程。”“我想参加直播有关的培训。”……翻开连云港连云区墟沟街道院前社区“家门口”人社服务站接待处桌子上的意见簿,里面记录着周边居民一条条心声。
“这个意见簿有个名字,叫‘这个可以有’。”院前社区周书记介绍,以前社区都是把服务一股脑送给群众,虽全但不精,现在由群众主动提要求,社区来“变现”,服务更有针对性,群众也更满意了。
服务站还特地筛选出涉及频次较高的人社政策和业务流程,专门设置“热点问题答疑区”,在展板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只有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才能为群众办好事!”周书记语气中满是自豪。
“‘家门口’人社服务站打造的是人社服务的‘全链条’‘总集成’,功能集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求职招聘、人才服务、职业指导、权益维护等于一体,涵盖人社业务全领域。”连云区人社局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服务站的人社专员对各领域业务基本能做到“一口清”,连云区人社局还不定期开展业务专项培训、人社专员技能比拼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服务站专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
为落实基层综合执法改革部署,江苏各地人社部门主动联合组织、编办、财政、民政出台加强人社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窗口设置、人员招聘、待遇提升、考核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深化改革,开展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建立与之挂钩的待遇调整机制,努力涵养一批活跃在一线、扎根在基层的人社服务力量,推动党的就业惠民政策在群众中间生根开花。
社会化运营
免费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家住常州市藻江社区藻江花园23幢的李蓉娟,距离退休还有3年,因所在企业搬迁到省外便协议离职,在办理失业登记时向就业站工作人员吐槽“求职难”。得知李蓉娟的苦恼后,就业站工作人员帮助李阿姨联系了育婴师技能培训,获得育婴师职业资格后,李蓉娟成功在辖区一家民办幼儿园找到了保育老师的工作,收入待遇还比原来企业高,开心的李蓉娟一个劲地感谢就业站工作人员。
缺乏技能,适岗能力弱,自主就业能力不足是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就业能力,我省把就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困难人员适岗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一招”,通过政府补贴,社会运营的方式,推动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市场急需紧缺的政府补贴类培训项目,提高就业培训上岗率。建好用好省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服务云平台,指导困难人员在“江苏工匠课堂”自主参加线上培训,鼓励在具备条件的服务站直接开办就业技能培训班,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技能评价、补贴申领、就业推介等“一条龙”服务。
一些就业困难人员还通过培训走上了创业之路。“是林陆巷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我给自己的蛋糕店取名‘浮果烘焙’,一定用心好好经营!”看到自己刚刚开张的蛋糕店产品被抢购一空,曾经因为失业感到前途茫然的陆一瞾满心喜悦地说。29岁的陆一瞾原来在无锡新区工作,因为疫情,单位破产便失业在家。今年3月,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举办免费烘焙培训,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烘焙,于是又主动找师傅深入学习,并参加了就业服务站开设的创业讲座课程,还获得了免费的“一对一”指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陆一瞾成功开办自己的蛋糕店。如今,陆一瞾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网上搜集糕点食谱,钻研新产品,朝着自己理想中的甜美事业努力迈进。
融合式党建
探索基层服务新路径
在聚焦基层就业服务、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品牌的过程中,各地深度融合党建品牌,联动建设基层服务驿站,为劳动者提供更多集成服务。
苏州市人社局与组织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党建引领 进一步推动“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服务聚心”载体建设,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成“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布建设指引,包括总体要求、党建引领、场地要求、人员要求、服务要求五个方面49条具体要求,规范了26项基本服务事项清单。截至今年5月,共挂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48个,其中基础点位20个,特色点位28个;联合打造“海棠花红”阵地25个。
无锡市梁溪区在广益街道金和社区打造“红领和创”党建业务融合品牌,探索“党建+创业”社区服务模式,为初创型、萌芽型的“小老板”提供“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针对小微企业规模不大、人员离散化程度高等特点,大力培育“梦想支部”,培育创意设计、阅享人生等特色党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党支部活动,用发展之梦、成功之梦凝聚每位党员和员工。南通将建设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列入“机关先锋”培树工程、书记项目,融入党建,打造“红色服务站”。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主题教育落脚点在强化基层建设,根本点在提升基层服务。在深入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建设中,江苏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就业服务队伍,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把“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成一个多方参与、覆盖面广、功能全面的暖心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