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江苏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每日电讯|常熟保护修复小微湿地,小水塘孕育绿色大能量

2023年06月13日 09:39:3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行走在江苏省常熟市,会发现不少由“圩”“溇”“塘”“浜”“泾”“浦”“港”等字眼组成的地名,折射出这座城市丰富的湿地资源。

  因水而生,与水同兴。近年来,常熟将目光聚焦宅前屋后的小水塘,田间地头的小河沟,用搭建生物链的方法推进小微湿地系统性整治,因地制宜、全员参与,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共生共荣的创新路径。

  2018年,常熟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在2022年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以常熟经验为蓝本的《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决议获得通过并向全球推广。

  兼具野趣烟火气

  臭水塘变风景区

  位于常熟市北郊的沉海圩,地势较低、河道纵横。曾经,当地村民断河蓄水、挖塘养鱼,令这片湿地生态退化,不仅蚊虫肆虐,更时常泛出恶臭。近年来,这里开始小微湿地保护工作,在退渔还湖的同时,修建生态沟渠,引入水生动植物,使之成为远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小时候只能钓钓龙虾、小鱼,而今可以钓到七八斤的翘嘴。”“80后”的张儒龙看到家乡新变化,动起致富新脑筋。眼下,他正在打造一座生态园,发展露营研学等业态。

  臭水塘变风景区的案例在常熟还有很多,这背后是当地对小微湿地近十年如一日的涵养保护。

江苏省常熟市城西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系统总面积约50亩,包括多水塘活水链湿地、出水河道、景观提升工程等,于2020年建成投用,设计日处理水量4万立方米,目前每天能够净化处理城西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2万立方米。6月9日拍摄的多水塘活水链湿地局部。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常熟水网密布,拥有自然湿地22448公顷。除面积较大的尚湖、昆承湖、南湖等湿地外,大量湿地以湖塘、河浜等形式存在。这些分布在宅前屋后、田间地头的小微湿地如若保护不好,极易成为藏污纳垢的污染源。

  “不同于三江源、若尔盖等自然湿地,常熟大量的小微湿地融入市井生活,难以封闭保护。我们采取三‘生’融合思路,综合研判每个湿地与周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突出易于生活这一核心,分类施策。”常熟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戴惠忠说。

  2014年起,常熟对全市面积小于8公顷的河流湖泊、长度小于5公里宽度小于10米的河流浅滩进行梳理,提出将小微湿地保护利用作为全市工作重点之一,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市财政还出台专门办法保障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安树青是常熟小微湿地保护利用的重要参与者。2012年,他带队来到常熟组建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将小微湿地保护开发作为研究方向。

  “小微湿地看似是一个个的个体,实则串联起来就成为区域水系,我们注重把握不同湿地的功能定位,打造兼具野趣和烟火气的小生态。”安树青说。

  比如,沉海圩湿地注重发挥湿地净化功能,实现“林田水居”一体化。蒋巷村湿地则注重优化稻田水系,通过农田废水收集,涵养水土促进当地稻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

  十多年来,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先后在实践中研发出生态恢复主导型、调蓄调节主导型、水资源保护利用主导型等多种保护模式,令大批小微湿地重获新生。常熟自然湿地保护率上升到目前的67.5%,一批常熟人开始享受生态红利。

  “我们的有机大米能卖到10元一斤,一年50万斤产量供不应求。”蒋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

  “螺蛳壳里做道场”

  小湿地里科技多

  时间倒回十年前。彼时,小微湿地保护在全球还属空白领域。这些湿地该如何定位?如何保护?一系列难题等待解决。

  “我们认为小微湿地的保护利用不应简单理解为‘造公园’‘搭盆景’,而应尽可能完善食物链、生态链,打造成为开窗可见的小景观、开门可见的‘小绿肾’。”安树青说。

  记者在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看到,硅藻、轮虫等浮游生物被用作小微湿地生态改善的“清洁工”“制氧机”,连蓝藻、杂草也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它们经过组合,形成多个“生态工艺包”,可根据小微湿地不同的定位进行快速搭配。这种用动植物修复生态的办法虽不及化学、物理方法见效迅速,但胜在环境友好,后续投入少。

  常熟城西污水处理厂旁就有这么一片靠生物实现水体净化的尾水处理湿地。这里曾是一片蟹塘,近年来通过种植睡莲、香蒲等水生植物搭建起浮叶植物塘、垂直潜流湿地等多个生态组团,让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尾水能在其中再经历一遍“生态净化”,大幅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提升溶解氧。“我们的尾水最终会汇入常熟大小水系,更安全的水对周边区域水产养殖等生产生活都是一大保障。”污水处理厂厂长缪敏军说。

  不只是用生物技术修复湿地,常熟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湿地日常检测之中,为小微湿地搭建“数字屏障”。

  2017年,常熟在全国率先建成县级市湿地生态监测中心,在沙家浜等10处重要湿地布设了48个野外监测设备,形成覆盖全市域的湿地监测网络,实时在线监测各湿地的气象、空气质量、水质状况、鸟类活动等,监测面积占全市自然湿地面积80%以上。

  “通过数据多跑路,能有效化解小微湿地‘面广量大’与巡护工作‘人少事多’的矛盾。”戴惠忠说。

  持之以恒的湿地保护和修复,令常熟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2022年,常熟重要湿地水质提升到Ⅱ-Ⅲ类,地表水环境位居江苏第三名。

  全民参与热情高

  保护走出“国际范”

  在常熟,对于“湿地状态好不好”有一套直观的判定标准,那就是“数一数鸟的翅膀,鱼的尾巴”。数据显示,常熟能观测到的鸟类从上世纪末的136种增加到目前的328种,其中不乏青头潜鸭等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看得到的环境转好、生物多样性增加,也在吸引更多人自觉加入保护行列中。

  54岁的姚振新是常熟尚蓝绿色环保俱乐部的发起人。37岁那年,一场肺病让他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于是他自费成立环保组织,保护常熟的水土空气。如今,整个俱乐部已从最初的16人发展到700多人,每周都会组织成员对常熟境内大小湿地开展常态化巡检,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一开始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嫌我们多管闲事,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这几年常熟生态环境的改变。”姚振新说。

  在充满红色传奇的沙家浜,茂密的芦苇丛中不时有白鹭、斑嘴鸭等野生鸟类探出脑袋张望。在水的另一头,来自苏州市内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们聚在望远镜前,好奇地遥望它们的身姿。目前,常熟已整合各部门宣传力量,利用当地湿地资源开展湿地科普教育等活动,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湿地的魅力。

  从三“生”融合到科技赋能再到全员参与,常熟所积累的经验已经走出国门。

  2016年常熟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在会上通过了旨在加强湿地城市认证体系的《常熟宣言》;2018年,常熟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截至2022年,常熟已为40多个国家的湿地管理者传授湿地保护修复先进技术,助力国内多座城市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如今,常熟在探索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新路径上依旧孜孜以求。从研发湿地认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到谋划湿地银行助力区域间增补平衡,一批新实践正在酝酿中。(新华社记者 朱程)

 

【纠错】 [责任编辑: 崔雯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27112968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