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儿童心灵?

2023年06月09日 22:31:32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前不久,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万人空巷,《典籍里的中国》《书画里的中国》引发观众共鸣,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让人们“游戏化”地体验了中国春节的文化韵味。一章经典、一首诗词、一副对联,乃至一碗汤圆、一盘饺子,都蕴含着悠久醇厚的文化传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孩子们也便可以拥有“诗与远方”。

  在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引导广大儿童、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才能将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根植于心,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学科覆盖、全学段贯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不能限于“背背诗词”“诵诵经典”“走走形式”,而要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确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各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全学科覆盖、衔接和贯通,使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品德行为、增强文化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广泛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维实践活动,名著经典诵读、名胜古迹考察、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现场教学,可以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学习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从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到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加深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无比厚重的精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庆文化和习俗从岁月长河中流淌而来,带着丰盈的意蕴。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沉浸式、活态性、场景化的节日民俗活动中,慎终追远、学会感恩,体悟生命、承继精神。

小朋友在参观体验沉浸式数字流动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还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资源,如文化在线课程、网络文艺展演、数字馆藏展览等,让青少年在多维环境、多重渠道中感知传统文化,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增量”。要运用VR、AR、特效等技术,通过短视频、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形式,搭建起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互交融、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视听时空,打造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和青少年特点的文化产品,让文物“动”起来、让古籍“活”起来、让经典“热”起来,营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和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优秀传统文化易于接受、直抵人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在发挥学校传统文化育人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优化家庭教育,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的生活习俗、节日礼仪活动,形成良好家风。

  全社会广泛参与,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才能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能。要坚持校社结合、校馆融合、校企联合,拓展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迹的传播和育人功能,组织、动员“五老”、文化名人、乡村贤达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精神滋养。

  (朱步楼,作者系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道德智库特聘研究员) 

[编辑: 崔雯雯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1112968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