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古代高考在江苏留下多少地名印记

2023年06月09日 07:52:19 来源: 新华日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总能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天的人们常常把科举考试比作古代的“高考”,但这“古代高考”的录取率,肯定要远远低于现代高考。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中胜出的举人、贡士、进士,成为桑梓乡里的自豪和骄傲。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也转化为“地名印记”,流传至今。

  据浙江大学龚延明教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一共诞生了567名进士科状元,其中的江苏人至少有73人,占历代状元总数的12.9%。在具体分布上,73名进士科状元中,42人来自苏州,9人来自常州、7人来自南京、5人来自无锡、4人来自扬州。此外南通、徐州状元各2人,镇江、淮安状元各1人。历代江苏各地诞生的进士、举人更是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保存至今的江苏“科举地名”中,状元地名无疑是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在古城南京,至少有多条街巷和古代状元有关。南京水西门莫愁路旁,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朱状元巷,明代状元朱之蕃曾在此居住,至今巷内还有朱之蕃故居。朱之蕃,南京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城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秦状元巷,以清代状元秦大士命名。秦大士,南京人,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中状元。“焦状元巷”“黄状元巷”则是两个南京已经消失的“状元地名”,前者位于珠江路附近,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状元、南京籍著名学者焦竑住过的地方;后者位于城南长乐路一带,是晚清光绪六年(1880)状元黄思永的故里。

  “连中三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奇迹,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同时拥有“解元”“会元”“状元”的身份。这样的学霸,在中国科举史上,也不过出现了十几个而已。而如果有人能同时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就被称为“连中六元”,是极其罕见的事情,被称为“六元状元”。这样的“超级学霸”千年来只出现过两个,一个是明代洪武年间的安徽贵池人黄观,一个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人钱棨。

  在南京夫子庙景区,有一处和黄观有关的地名——文源桥。黄观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中状元后,住在今夫子庙东石坝街。朱元璋死后,建文皇帝即位,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黄观坚定支持建文皇帝。后因为建文失败,黄观在故乡贵池投水而死。后人为纪念黄观,在其故宅边建黄公祠、黄公桥。如今,正对着江南贡院明远楼的文源桥,其前身就是黄公桥。苏州人也没忘了钱棨。今苏州市人民路的新市路至书院巷段,过去被称为“三元坊”,清代时建有褒扬钱棨的三元坊。作为街巷的“三元坊”已并入人民路,但苏州轨道交通四号线依然有“三元坊”这一站。

  古代有文科举,也有武科举。南京新街口附近的“三元巷”就和明嘉靖年间的“武状元”尹凤有关。《钟南淮北区域志》载:“明尹凤中武试三元,故以名巷。”尹凤在武举乡试、武举会试均考得第一,为了纪念这位后来在抗倭战争中屡立奇功的名将,今天的三元巷内建有解元、会元、状元三座砖雕门楼。“三元巷”并非南京独有,扬州也有一处“三元巷”,位于文昌中路附近,不过这条巷子纪念的并非某位“连中三元”的学霸,而是三位扬州籍宋代状元吕溱、王昴和李易。在扬州老城区,渡江路附近还有一条状元巷,纪念的是清代居住于此的嘉庆十四年(1809) 状元洪莹。明嘉靖年间,淮安出了一位状元沈坤。淮安河下湖嘴大街东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状元里街”,就是因沈坤的府邸建在此处而得名。

  江南名城常州自古文脉深厚,文风昌盛,历史上诞生的和科举有关的地名有椿桂坊、双桂坊、世科坊、状元坊、早科坊、传胪里等多个,其中的双桂坊因为是如今常州著名的美食街而闻名遐迩。北宋乾德五年(967),居住于此处的宋维、宋绛兄弟双双蟾宫折桂,同登进士第。地方政府将此地命名为“来贤坊”。没想到60多年后的北宋景祐元年(1034),来贤坊的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二人再次同科高中进士,官府大为惊叹,又将“来贤坊”更名“双桂坊”。

  据记者粗略统计,江苏历史上出现的和古代科举名人有关的地名,有近百个之多,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南京的沈举人巷、扬州的探花巷、淮安的王举人巷等等。和古代科举考试机构有关的地名,则有南京的贡院街、上江考棚、下江考棚、棋峰试馆、龙门街,泰州的考棚街、学政试院,江阴的学政衙署等,这么多和古代高考有关的地名连缀在一起,组成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成为江苏自古崇文重教、俊彦辈出的生动写照。(于 锋)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玥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80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