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谢埭荡:走在渔村振兴路上的“新农人”

2023年05月30日 16:02:54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

  谢埭荡是由原无锡县各地在湖汊河沟里打渔为生的渔民,组建起来的一个村落。在建村短短十多年里,谢埭荡成为原无锡县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亿元村”。

  “一条木船一个家、自己收网自己撒。”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谢埭荡的真实写照。一片浅水荒滩,芦荡土墩稀稀拉拉横出水面,毫不起眼。而现如今,这个渔村告别了传统渔作模式,正悄然转型。

  水中长廊,千亩鱼塘,花园式宅院……这座迸发着乡野活力的美丽渔村,正激发着乡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小小一方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得颇有生趣。

  乡村振兴的“渔”之魂

  每个乡村的振兴,都要找到一根主弦。在谢埭荡规划的版图中,渔、农、旅兼备,但要论起最“灵魂”的一种,“渔”的分量无可比拟。

  因为,“渔”见证了谢埭荡村的从无到有——以“渔”发家、以“渔”致富、以“渔”跨出影响力……在“渔”业这条主线上,谢埭荡别具一格。

  在这里有着一群具有新思维的新时代创业青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农人”。对于他们来说,谢埭荡低投入、低回报的传统养殖模式已经不再是渔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他们,要做“精品”。

  春日鲜,刀鱼是一味。与刀鱼的鲜美可人和高收益相比,养殖刀鱼则是以“难养”闻名,令很多渔人望而却步。而如今,在谢埭荡村紧邻宛山湖大桥的200亩清水养殖场内,却诞生了无锡市唯一一家长江刀鱼养殖基地。

  基地背后的团队负责人徐俊磊,正是“新农人”中的一员。得益于近年来谢埭荡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模式,徐俊磊决定在这里,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组成年轻的创业团队,一起攻克包括长江三鲜在内的特种水产人工繁育养殖难题。

  “养鱼先养水,刀鱼对环境温度、水质都很敏感。热天要遮阳降温,冬天要升温保温,刀鱼不吃人工饲料,平时喂食新鲜活虾,养殖门槛不是一般高。”据介绍,徐俊磊团队和谢埭荡村村委合作,将传统鱼塘归并、深度整理成更为整齐现代的新塘,建立起完善的水体循环系统,同时和一批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引进野生江刀的种苗后进行孵化、繁育。

  在这片刀鱼养殖基地内,数字化设备与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相结合也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塘内要求洁净和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所以我们在水中养殖了一批花鲢、白鲢、草鱼等,让水体有更强的自净能力。水中还有多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分析水质变化,实现遥控喷淋、增氧,周围还布置了涵盖刀鱼全生命周期的物联网综合设施,可以为人工养殖刀鱼的生长情况进行数据建模。”徐俊磊表示。

  如今,从空中俯瞰,谢埭荡千亩鱼塘拼接而成的“天然调色板”正逐渐令人大开眼界,不再局限于青鱼、草鱼、鲢鱼等一些常见鱼类,还包括淡水刀鱼、鲥鱼、河豚、澳洲小龙虾、加州鲈鱼等,谢埭荡的千亩鱼塘正孕育出越来越多市面上不那么常见的精品“渔”品牌。

  渔村的融合发展之路

  依水而生,临水而居;兼具现代感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感;探索渔村文化共富渠道,也让当地村民“富起来”;不仅“渔”有特色,还能有些除了“渔”以外的趣味……这是谢埭荡关于现代化渔村的一些美好畅想。

  在村委书记华东明眼中,谢埭荡的未来,能出彩的绝不止一个“渔”字。他到渔村不久时,注意到了村里一个特殊的现象:村的西北部有个种植户引进了100亩苏芡种植,这种大面积集中种植与村里原有的小面积零散种植方式截然不同,但客户反响尤其好。

  这引起了他的观察和思考。经过充分走访、调研,召集村里的老干部、村民组长、企业负责人、镇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讨,一条关于“农”的新思路也在这座渔村铺展开来。

  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水资源,村委决定成立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导苏芡种植更规范化、产业化,规模也从原来的不到100亩扩大到500多亩。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衍生变化也在发生。符合新时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需求的采摘体验中心、摄影观景台、栈桥、剥米等深加工体验区和农事体验拓展等项目拔地而起,一个独具特色的鸡头米湿地景观区逐渐成型。

  体验感,构成了谢埭荡“芡实+”农文旅融合品牌的核心。

  从扁平化的产业到可以容纳游客进行参与、体验的立体化产业,农文旅融合产生的合力正为谢埭荡的种植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据了解,基地采收季节年可用工20多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一季下来,每人务工收入超万元。

  “新农人”引领渔村未来转型

  “江南乡村优质土地和水面资源有限,只有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发展精品、高端农业,才更有奔头。”谢埭荡村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谢埭荡引进一批“慧”种地、“慧”养殖的“新农人”,让他们各施才能,带动农业转型发展。

  以苏芡种植为例,未来谢埭荡计划将鸡头米扩大至千亩,并种植莲藕、茭白、水芹等“水八仙”,吸引更多市民前来进行农事体验。同时通过街村联合共推,将对谢埭荡芡实特色园附近的20多户农房和宅基地进行腾退,打造为全村农文旅产业配套的民宿。

  以水为界,水面之下,“渔”在变,是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以及打造精品“渔”品牌的转变,水面之上,“农”也在变,是小面积零散种植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转变,形成更具特色的江南农村特色农产品体系,并向着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生态乐园转型。(黄敏艳 孙晓倩 殷晴)

[编辑: 沙佳仪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656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