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江苏海归科技工作者讲述“青春何以报国”

2023年05月30日 11:42:3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120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他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今年2月,一封《奋进新征程留学报国倡议》自南京由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共同发出,号召海内外广大留学人员继承优良传统,做到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从一所百年高校传承报国之行,到广大留学人员砥砺强国之志,一脉相承的是将个人奋斗自觉融入复兴梦想的爱国之情。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记者采访了十余位在江苏工作的海归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如何学以为民、学以报国的青春故事。

    “我与祖国的双向奔赴”

    仅有的光是几处点状的机器显示灯,最大的声响来自一个高6米的柱状仪器……这是2019年杜灵杰回到南京大学任教后搭建的“黑屋子”——极限条件量子光谱输运实验室。在这里,团队将温度、磁场、震动、激光等一切实验条件推至极限,再用上足够灵敏的探测器,日以继夜寻找物理新发现。

    紧邻喧闹的金银街,杜灵杰的实验室却是极安静的。“越是安静越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杜灵杰说,“当时如果留在美国,我不可能从事我现在这个引力子方面的研究,是祖国给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

    63年前的初夏,在南京大学著名的北大楼二楼一间办公室里,时任校长郭影秋打电话叫来物理系副教授程开甲,告诉他北京有重要的工作,借你去做,马上就走。一纸命令,程开甲毫不犹豫地奔赴罗布泊,开始了20多年大漠深处隐姓埋名的生活,成为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程开甲在南京大学任教时间不长,但他留下的话语振聋发聩,影响了几代学子。

    “知识无国界,出国求学是对个人的雕琢,学成归国则是对家国的责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李秀强教授说。一年前,还在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他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祝福与期盼,“坚定了我立即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

    自去年7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以来,李秀强的课题组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并在国际期刊发表6篇论文,“我们最近一项工作突破了太阳能界面光热技术产水的极限,有助于实现水—能源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他告诉记者,回国后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动力。

    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高度契合,成就了更多归国青年学者口中的“双向奔赴”。“24.4%、26.4%、28%——我国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这背后是无数创新技术点和无数次尝试。”回国5年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谭海仁向着全球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发起持续冲锋,快速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

    谭海仁告诉记者,选择南京就是看中江苏发达的光伏产业链,“江苏光伏产业总产值近4000亿,规模全国第一,几乎占全国一半,但只有3.5%左右的电力是通过光伏发电。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个比例未来10年间将提高到50%”。

    关山万里,爱国之心不改;远渡重洋,报国之志弥坚。“跨越百年的南大人身上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南大人将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南大智慧、作出南大贡献。

    锚定“四个面向”,澎湃“第一动力”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新时代新征程上,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也在焕发生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仰望星空,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正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在去年8月30日首批成果发布会上,它创下了5个世界首次,验证了“磁悬浮”双超技术、空间测速全新解决方案等的创新优势。“‘羲和’目前状态正佳,会产出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羲和号”卫星科学与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李川教授说。

    面向经济主战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我的努力方向是在大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输管理领域有创新、有突破,解决实际问题。”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亚东说。2019年回国后,他致力于开展数据驱动的航运优化管理研究,在航运大数据基础上,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和先进算法,优化航运经营决策,与行业关键企业合作开发了航运大数据挖掘与航线规划平台。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朱青回国以来,参与建设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以湖泊流域水文水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为核心,满足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的需求。“基础研究有很强的自由探索性和无序性,有的能够很快得到应用,有的则需要在上百年之后才体现应用的价值。”朱青说,他常常叮嘱自己的学生,要基于国家当前重大需求,寻找关键科学技术瓶颈,锚定自己的科研目标。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尽管回国不久,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谷成教授带领团队在新污染物的识别检测和降解技术上持续攻关,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期刊论文,多项降解技术专利销售到海外。“从出国潮到回国潮,我们这代人亲历转变。从科研条件、研究水平来看,我们已经与国外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领先。”谷成感慨地说,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被大家记在笔记上,更记在心里,进入新发展阶段,必将大有可为。

    接续奋斗,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从造船救国,到为国找矿,再到地质研究;从在外求学,到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李四光的一生一直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而拼搏……”

    在江苏省如皋中学,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袁慧玲教授一边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留学报国、投身科教的故事,一边以典型天气事件为例,揭秘事件背后蕴藏的大气科学,带领同学们感受风云变幻与自然之美,体悟“大气”的浪漫。

    今年3月以来,来自南京大学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的“宝藏老师”们,分赴江苏省内外30余所重点中学,开展了60余场宣讲活动。一个又一个学以报国的故事,让更多青年学子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

    思政课与拔尖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芦红教授给天津市南开中学的中学生们带来一堂思政课,题目起得分外接地气——“你好!半导体”;两天后,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思政课堂上,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许畅带来一行行“代码”,引领高中生走进二进制世界……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把大学和高中育人的理念衔接贯通起来,把能力培养衔接贯通起来,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不例外。”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加入。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不只是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期望,更是所有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2022年,尹捷明回国到南京邮电大学任教,主攻高性能计算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作为科技工作者,我立志做诚实、踏实、博识的科研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将尽己所能,跟同学们分享我的经历、回国的心路历程,帮助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我们将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通起来,持续汲取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自信的力量,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江苏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说。(蒋芳、陈席元)

    

【纠错】 [责任编辑: 沙佳仪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5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