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一条小青虫,让这村年增收300万

2023年05月16日 07:47:44 来源: 扬子晚报

  原标题:一条小青虫,让这村年增收300万

  一起来听“豆丹村”里“豆丹书记”带领村民养殖致富的故事

  看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肉虫不仅能吃,还撑起了一个村700多万的年产值,村民们靠着这些肉虫,实现了年增收300万。

  近日,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的豆丹陆续上市。它是豆天蛾的幼虫,外表形似毛毛虫,但只要烹饪得当,就能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餐桌美食。灌云县的孙跳村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豆丹村”,带领村民靠养殖售卖豆丹致富的党支部书记刘恒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豆丹书记”。近日,刘恒亮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享了在江苏海洋大学老师夏振强的帮助下,带动村里豆丹养殖产业蓬勃发展的故事。

  这只豆丹,看似“毛毛虫”其实是美味

  说到豆丹,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一只只肉乎乎、全身翠绿,长约5厘米的虫子,盘踞在豆叶上一边蠕动,一边蚕食着豆叶。其实,在江苏连云港,豆丹被视为美味佳肴,它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味道也十分鲜美。

  据当地厨师介绍,传统的做法是先把豆丹放到水里浸泡,然后用擀面杖,把溺死的豆丹从头到尾擀出内脏,再放到水中清洗掉粪便。处理好的豆丹肉青中带白,中间会有一块淡黄色的油。把擀出来的肉放进开水里稍微煮一下,使肉凝成完整的长条。接着,把凝成条状的豆丹肉炒一炒装起来,再添加白菜、丝瓜等配菜清炒,最后加上红辣椒、大蒜等调料烧煮便可出锅了。

  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夏振强,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人,“小时候经常吃,味道确实鲜美。”同为连云港人的肖先生也表示,“豆丹太好吃了,把豆丹的肉擀出来做成鸡蛋汤真的很香。”

  山东姑娘徐溪(化名)现在是连云港当地的老师,她回忆起自己刚到连云港时第一次看见豆丹的场景,“当时看到路边很多人在擀豆丹肉,感觉特别惊讶,这个东西能吃?”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还是忍不住尝了一口,“做好的豆丹肉像炒出来的鸡蛋一样,入口还是蛮筋道的。”

  这个“豆丹村”,一年纯利润高达300万

  小小的豆丹有的人爱吃,有的人敬而远之,但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孙跳村,豆丹可是一个创造了700多万年产值的致富产业,孙跳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豆丹村”。

  记者在孙跳村的一间养殖大棚里看到,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采摘,因为村里养殖的豆丹已陆续上市了。孙跳村的豆丹产业目前能够实现每年700万左右的产值,一亩养殖豆丹的土地平均产量在120斤,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孙跳村投入养殖豆丹的土地已达到1000亩,“我们村已经算是灌云县面积最大的豆丹养殖基地了,粗略估算,整个村子每年靠养殖豆丹能获得300万左右的利润。”孙跳村党支部书记刘恒亮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回忆起刚开始研究豆丹养殖的场景,刘恒亮感慨道:“第一年养豆丹的时候,我掏出全部家底,又借了70万元左右,但那两年因为豆天蛾始终不交配,没法产卵,导致产量不行,赔了不少钱。”刘恒亮说,那会儿没人看好他,甚至有人等着看他笑话,“幸亏是得到了江苏海洋大学夏振强老师的帮忙,不然我还真成笑话了。”

  夏振强是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研究方向为豆丹人工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个小乡村里,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常常抓野生豆丹来吃。读研期间,某天一只飞入实验室的蛾子吸引了他的目光,“我从小吃豆丹,当时一眼认出了这是能够孵化豆丹的蛾子,叫豆天蛾。”

  夏振强回忆道,刚好这又是一只母豆天蛾,为了考察虫卵的可储存性,他便心血来潮分批保存下它产出的卵,再一批一批地观察取出的虫卵能否成功孵化。当时国内关于豆丹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夏振强便拿出了拓荒者的勇气,想填补国内在豆丹研究方面的空白。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2013年,夏振强终于研发出了一整套豆丹养殖的室内制种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做科研的时候,夏振强了解到,刘恒亮正在村里搞豆丹养殖,于是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拿到孙跳村做试验,顺利帮助他们解决了豆天蛾不交配没法产卵的问题,提高了豆丹的产量。

  这位“豆丹书记”,自主创新帮村民增收

  2014年,刘恒亮在夏振强的帮助下,成功突破了豆丹反季节大棚养殖的技术壁垒。2015年,刘恒亮成立了豆丹养殖协会,孙跳村在村干部的牵头带领下成立了豆丹养殖合作社,将暂时用不到的土地流转过来,由村干部带头开始养殖豆丹。

  刘恒亮对村民养豆丹的事情亲力亲为,村民们每次进货的虫卵,他总会上门严格帮助把控质量,防止大家上当受骗。他还总是去田里,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把虫卵装在一个小袋里缝在豆叶上,并走街串巷宣传如何防治害虫。

  由于反季节大棚养殖豆丹的成本较高,为了让更多年老体弱、手头并不宽裕的村民增收,刘恒亮在和夏振强学习后,自主摸索出一套低成本豆丹养殖的模式——在露天豆田里,将大豆和豆丹进行套养,“我们采取分批投放虫卵的方式,将豆丹和大豆生长的时间节点错开,这样既能保证大豆不会减产太多,又能多一份豆丹的收益。”

  当然,在后续真正开始试验套养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虫卵不耐阳光和高温,飞禽总会来田里偷吃豆丹……“露天不耐高温我们就错开季节投卵,有鸟来偷吃我们就捣鼓出成本低廉的防鸟网铺盖在田埂上。”刘恒亮说。

  “我从2020年开始,在村里建造了一个豆丹深加工中心,想将豆丹做成食品罐头,方便销往全国。”深加工中心里,聚集了65至70岁的留守老人,每天有80元的收入。刘恒亮还依托这个深加工中心,进一步打造豆丹示范基地,建成一个涵盖豆丹育种、加工、展示展销、餐饮的豆丹产业集群,“目前豆丹的销路主要在江苏省内,往北会销往山东地区,还有不少安徽、河南的农户来学习养殖技术。”

  目前,村里已经有四十户左右的农民开始养殖豆丹,村里人也开始亲切地喊刘恒亮为“豆丹书记”。“自从刘书记带着我们一起养殖豆丹,我们的日子比以前好太多咯!”孙跳村村民李大姐笑着说。(徐韶达)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玥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61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