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减负”重在“减”:“双减”政策高质量推进的战略取向

2023年05月14日 19:16:04 来源: 新华网

  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顽疾。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发布,成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口。新政推进快有两年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减负”如何实现,让孩子们睡眠更充足,让运动时间更充分,让心理问题少一点!政策管用,需要结合实践逻辑,需要拥有战略取向。

  当前实践,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得到有效遏制,尽管培训需求客现存在;课后服务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尽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因延时服务导致负担过重也由逐渐适应有所减缓,尽管负担仍是过重。眼下,“提质”俨然已成为“双减”工作持续推进的重点,比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作业设计质量得到普遍重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成为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质量提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受到强化,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享受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满意度更被重视。

  “双减”政策出台主要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这一突出问题。过重负担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它不仅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更会导致其身心双重危机的出现。从教育实践来看,通过下猛药强制校外培训与校内作业“减量”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抓住了两大减负切入口,事实证明“双减”政策第一年的实践是有效的。

  持续发力,需要加深理解,把握“减负”与“提质”两者内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它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的“双减”政策实施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不为过。

  “减负”与“提质”因其各自内在运作逻辑不同而有别,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减负”与“提质”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摆脱对方而实现自身的追求。学业负担和教育质量的形式与实质二重属性所共同缔结的关系网,成为厘清“减负”与“提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关键。一方面,“减负”的实质是要减去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合理、超出其所能承担阈值之外的学业负担。减负必须将“提质”作为行动起点,否则可能会迷失根本而“本未倒置”。对于形式质量而言,主要是通过教育系统过程中固有特性的优化与改善,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减少相关利益主体在“剧场效应”裹挟下展开的“学习竞赛”,割裂相关利益主体对外部负担物的权力影响,从而在事实上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对于实质质量而言,则主要是通过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愉悦感及学习效率,将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养纳入其中,进而有效减轻学业负担。另一方面,“提质”的实现还须依赖于“减负”。对于形式负担而言,“减负”的内容是要消除外部权力结构影响,为学生发展释放时间和精力空间,如保障学生睡眠时间、控制学生作业量、减去书包重量等,形成学生适当且量力的学业负担,从而对学生自我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成为“提质”的有利契机。“提质”的实现,既要减去学习活动中繁琐、机械的学习负担,又要减去那些导致学生在内容结构安排上产生严重失衡的学习负担,科学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分配自己在各学科任务结构上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总而言之,减少形式质量,提高实质质量。控制形式负担,有助于学生实质负担的减轻。

  “减负”与“提质”同时呈现动态的相互制约关系。“提质”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也必须是以适当的负担为前提。当学业负担过轻,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状态而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反之,当学业负担过重,学生身心发展会遭受超负荷负担的侵害。但以学业负担超负荷为代价换来的高质量得不偿失,因为这种超负荷的学业负担最终会以“提质”的名誉侵害学生的身心发展。 不同个体对学业负担的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体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其主观适应负担能力能够随之得到不断提升。在不同年龄阶段形成该阶段相适切的负担,也就能够据此形成“提质”的循环动力。总而言之,“减负”抑或是“提质”,需要随着学生主观适应负担能力的提升以及“提质”要求的不断增长,而不断调整自身的限度。否则“减负”与“提质”之间的任何一方发生过度变动,都会制约另一方的实现。

  在教育过度内卷地区,必须严格限制知识学习时间、书面作业时间等,警惕实践层面以“提质”之名行“增负”之实!必须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要以战略思维布局持续推进“双减”政策的工作重点,坚持以实践问题为导向,后阶段“双减”政策实施需要强化的第一目标,“提质”亦或“减负”呢?眼下要明确以是否减了负担作为优先价值取向,予以评价成效,“减负”就是在“提质”,当然,此质非彼质。“减负”的确可以通过“提质”来达到,但“提质”并非一定能够“减负”,实践中比较简单的做法往往是通过书面作业时长等增负达到提质。这会导致“不减反增”现象的出现。

  “减负提质”当然是理想目标,但众所周知,提质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巩固与推进“双减”政策成效,在执行理念上,需要明晰 “减负”与“提质”之间内在的复杂关系,努力促进两者同向同行,两者都要基于科学的教育观,以追求还孩子“美好教育生活”为旨归;在行动路径上,要加强教师培养、优化学生管理以及统筹资源配置,三管齐下、共同构建“减负”与“提质”协作互嵌机制;在推进策略上,不同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价值优先选择。政策推进的第一年,以强硬的好操作的方式,选取压缩校外培训、缩减作业时间与总量作为工作重点无可厚非;往后看需要实事求是,把握根本,从理论上讲需要把“调校内外教育教学结构”与“提课内外教育质量”作为后阶段重点推进,但从实践出发,从长久看,更需要以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改革,由此来解决基础教育系统性、长期性的问题;在政策补给上,更需要结合不同群体、学段、年级、地域及基础等,分类调研、研发不同举措,在一统性的基础上增加选择性与适切性。如此,方能有效实现“减负提质”,最终达成“双减”政策目标。(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倪娟)

[编辑: 沙佳仪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1112961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