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企业创新效率不高等瓶颈,江苏正制定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全方位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面对世界产业体系加速演变,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7%、全球近4%的江苏,坚守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粮食自给率超100%、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既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江苏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底线,提升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新时代以来,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全面落实江苏‘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我们既要看到基础和优势,更要找准差距和短板、研究办法和对策。”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说。
文|刘亢 凌军辉 陈刚 王恒志
图|季春鹏 杨磊 李博
海报|王梦瑶 陈婕
蓝天碧水,塔机林立。在维多利亚湖万顷碧波映衬下,数台徐工塔机平稳回转、精准吊装,助力东非第一长桥马古富力大桥建设。
从六年前的全球第七跃居如今的前三,徐工集团坚持自主创新、研制大国重器,不断改写世界工程机械版图,产品出口191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来自徐工集团的单增海代表带来一个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总书记肯定地说:“你们的工程机械是做出来了,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从全世界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业门类品种是最齐全的。同时,我们还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们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这里。”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江苏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涵盖了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擘画的“路线图”。
通计熟筹,蹇视高步。江苏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牢牢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个总要求,时时瞄准“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这个总目标,精心描绘“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这个总蓝图,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徐圩新区的盛虹石化产业园(2020年10月21日摄)摄影/本刊
钻坚仰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脑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套,失语者通过机器重新“表达”……在江苏集萃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科幻电影中的“读心术”正在走进现实。这家政产学研共建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攻关脑机融合智能技术关键器件、核心算法等领域,一项关键技术与应用近期斩获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企业创新效率不高等瓶颈,江苏正制定基础研究三年行动方案、实施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全方位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着眼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主攻前沿新材料,苏州实验室全力推进首批战略科研任务;聚焦未来网络通信与安全,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年初发布“国内首款内生安全200GDPU芯片”等多项重磅创新成果;潜向更广袤深蓝,无锡的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持续增强海洋装备自主可控能力;填补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空白,连云港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具备对外试验服务能力……加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江苏努力在创新高原上树起高峰。
4月4日,随着华海诚科登陆资本市场,江苏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全国率先突破百家,占比近五分之一,凸显创新发展硬实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江苏着力构建科创金融、开放创新等生态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中贯通融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首破8万家。
走进江苏省创新型企业常州中车瑞泰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风机齿轮箱不断下线发往海外。公司副总经理张保松说,研发团队引进一批轨道交通人才,将高铁齿轮箱技术“移”到风机领域,不仅重量减半、大幅降低造价,而且运转更稳定。
拆除“篱笆墙”,疏通“快车道”。江苏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团队控股”运营公司,建设专业研发平台,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组建的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创新组织,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0年来,已与26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累计转化7000多项科技成果,衍生孵化1200多家科技型企业。
发力技术“无人区”,竞逐产业新赛道。2400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完成小孔成像实验,开启人类追光史;如今,一条从光子产生、传输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在太湖东岸渐成规模。
“我们抢抓各国在光子领域均未形成绝对优势的机遇,聚焦高端激光智能制造、高性能光传感器等领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苏州高新区负责人说,当地已集聚相关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全力打造光子产业高地。
科技领先一步,产业领先一路。南京聚焦元宇宙等六个前沿领域,常州发力建设“新能源之都”,泰州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宿迁全力推动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三大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级……江苏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生命健康、氢能储能等新产业。
目前,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全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五分之一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江苏省省长许昆林表示,江苏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全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让聪明才智、创造激情充分涌流,着力提升发展的自主性、持续性、安全性。
高掌远跖,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支冰淇淋的“诞生之旅”,展示智能制造的世界标杆。近期,游客们身穿全套防护装备,走进联合利华和路雪太仓基地,零距离探秘全球首家冰淇淋“灯塔工厂”。
目前,全球共有132家“灯塔工厂”。中国有50家,江苏占9家、居全国第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面对世界产业体系加速演变,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13.7%、全球近4%的江苏,坚守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持续发展,江苏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40个。针对大而不强、全而不精,江苏持续推动强链补链行动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产业链一通到底、安全可控、精益高效,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
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一张膜”,沿产业链上下游拓展,盛虹集团从印染小厂成长为世界500强。董事长缪汉根说,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盛虹完成“油、煤、气”三头并举,“烯烃”“芳烃”双链并进的全产业链布局,未来还将向新能源、新材料延伸。
撑起支点、以点带面,江苏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产业链生态主导力、关键环节掌控力的领军企业。新发布的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壮大集群,塑造长期优势。江苏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30条优势产业链和10条卓越产业链,举全省之力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母”,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增至10个,居全国第一。
既“强筋壮骨”,又“脱胎换骨”。抢抓数字经济关键增量,江苏加速数实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提升。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智能车间1979家,“上云”企业近40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
抢抓叠加机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3月18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通用轮胎科技(柬埔寨)有限公司迎来首胎下线,这是RCEP生效后江苏首个在其成员国投资的超1亿美元项目。由江苏红豆集团牵头打造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集聚了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地170余家企业、机构,创造就业岗位近3万个。目前,江苏已在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有7个国家级和省级境外园区。
提要钩玄,纲举目张。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拥抱世界,以区域协同联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江苏以大视野谋篇大格局,加快推进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总体布局的“1+3”重点功能区建设,全方位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环线高速”加速成环,横跨苏皖的南京都市圈,持续推动同城化,打造创新都市圈、幸福都市圈;从“邻里间”到“一家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现交通“一卡通”、公交“一网通”……科创产业双向奔赴、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江苏加速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欲引凤凰,先栽梧桐。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江苏持续优化提升政府服务,让企业敢闯敢干。今年3月,江苏个体工商户在册总量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万。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92家投资江苏。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江苏自贸试验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先行先试,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6项,其中11项在全国推广、88项在省内复制。
加快建设新出海口,打造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十四五”期间,江苏将基本建成“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心节点、国际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支撑。
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办,进一步促进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着新高度攀升。
步步登高,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南京绿肺”紫金山南麓,以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为核心的钟山种业硅谷在此落子,万建民等5位院士率领团队,围绕“农业芯片”攻关种业“卡脖子”难题。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粮食自给率超100%、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助农民过上现代生活……既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江苏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长江北岸、京沪高铁西侧,曾“废沟呆塘”遍布的边角地变身4248亩兰花塘高标准农田,路成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还有三个尾水净化生态塘消纳污染物。这里不见忙碌的农人,作物“喝水吃药”却更精准。“土地、作物的实时指标在手机、电脑上一目了然,多数时候只需要动动手指。”南京浦口“90后”新农人邵立昌说,去年高温少雨,但有“黑科技”保驾护航,首次开镰就实现亩产1414斤,亩均收益超4000元。
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为破解人多地少等资源约束,江苏累计建成4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约七成,粮食总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
既藏粮于技,又藏粮于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先补后占”,“十三五”以来共新增耕地近100万亩;加大补偿激励,省级投入5.04亿元奖励资金;卫星“天眼”实时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土地占用、更改用途等问题……江苏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江苏各地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土特产”文章做实做细做精。
谷雨已过,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西山的茶农们并没有闲下来。这几年,当地一改只做碧螺春绿茶的习惯,陆续开发出碧螺春红茶、柑红茶、果茶,实现“一季春茶,四季增收”。
茶有四季,农无“边界”。无锡阳山从卖水蜜桃、桃产品到“卖风景”“卖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淮安盱眙虾稻共生、三产融合,“一只虾”带动20多万人就业,“盱眙龙虾”品牌价值达306.5亿元;阳澄湖、固城湖等江苏的品牌螃蟹,沿着网络“爬”向天南海北,产量约占全国一半;始于唐代、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兴化垛田“水上花海”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上万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江苏拥有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99个。“赏花经济”“民宿经济”“乡村马拉松”……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解锁农民创富密码。
壮大集体经济,村强带动民富。盐城市亭湖区五星村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同时,打造中国沿海农业生态园示范基地、田园综合体,村集体资产超9亿元,村民人人持股、社保全面覆盖、年均纯收入超5万元,每年村民福利支出达1000多万元。
过去四年,江苏省以上财政累计投入15.4亿元,支持2564个村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023年计划扶持641个行政村。
和美乡村,首在规划。江苏注重从城镇化发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等宏观视野谋划村庄布局和发展,更高起点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行动,采取基层挂职等多种形式,安排规划师定点、定期、长效服务乡镇基层。
郭芒是近千名活跃在江苏大地的驻村规划师之一。这个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90后”设计师,不仅以项目方式参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落实,还在“陪伴式规划”中倾听村民心声。跳广场舞、公交出行等新需求渐次纳入设计方案,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穿着皮鞋种地,动动指尖卖货,坐着公交赶集……一个个小小愿景的实现过程,勾勒出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轨迹。
高识远度,让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到服务中心“打卡”健康监测,在社区食堂“刷脸”吃饭,和“老伙伴”学习琴棋书画,当家有急事可一键求助……在东台市,一个个“养老服务圈”让老人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就餐娱乐、医疗康养、精神慰藉等服务。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江苏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底线,提升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新时代以来,江苏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
电针仪、艾灸盒、理疗床……常州市武进区河南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大学生村医王娥有了更大用武之地:从只能看头疼脑热小病,升级为监测村民健康、提供康养理疗。像王娥这样的大学生村医,武进区有200多位。“赤脚医生”转为备案制乡村医生,村医收入增加,村民幸福感提升。
从生存型、保障型向改善型、品质型转变,百姓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护理院数量占全国总数近40%……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南京扇骨里邻里生活中心,居民可以自助办理身份证、进行签注;无锡市长安街道,部分核酸小屋改造成匠人便民服务站,理发、缝补、磨刀等“小修小补”回归……规模适宜、软硬兼备、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区”,添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成为烟火气十足的美好家园。
群众愁盼处,治理发力点。2021年有群众投诉小区健身器材日久失修,江苏省体育局用一年多时间为全省近60万件室外健身器材打上“二维码”,老百姓发现问题即可“扫码报修”。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说,群众吹哨,部门报到,2022年6月以来全省完成维修1641件,室外健身器材实现即报即修、动态管理。
细“治”方能入微,参与度决定满意度。在宿迁,百姓坐着说,干部站着听,一次次“广场夜谈”成为民声直通车;在张家港永联村,通过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丑事,乡风文明渐入人心;南京泰山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实时调度全部网格,“区块链+人脸识别”助力小区治理便捷高效……
网格化兜牢民生、信息化科技赋能、精细化高效服务,江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不断下沉治理资源,2.1万个城乡社区活力日增,95%的纠纷化解在基层。
游客在江苏苏州山塘街休闲游玩(2023年4月10日摄)李博摄/本刊
看得见星空、闻得到花香,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成色。2018年以来,在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江苏PM2.5浓度下降31.9%,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9.0%,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志愿者们欣喜发现,长江江苏段江豚出现频次增多、活跃范围变大。“江豚离岸边越来越近,有时候甚至能听到它们呼吸孔发出的‘噗嗤’声。”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助理马建军在长江边观测江豚时,还观测到了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
不仅仅是长江。曾经蓝藻横行的太湖,重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地势平坦的南通市区,首次发现豹猫的身影;镇江句容戴庄村坚持10多年不用农药、化肥,有机田里发现野生娃娃鱼;南京因野猪“进城”频频登上热搜……调查显示,全省记录物种数已由4588种更新至6903种。目前,江苏拥有国家森林城市8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5个。
放眼未来,新征程召唤新作为。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不犹疑、不偏向;
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勇于在自己的赛道上争先领先;
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树牢正确政绩观,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始终保持“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敢为善为、奋发有为。
“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全面落实江苏‘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我们既要看到基础和优势,更要找准差距和短板、研究办法和对策。”信长星说,我们要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跑线,将“必须”的要求转化为“必然”的自觉,始终保持“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以“干部敢为”示范带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形成“理念转变”促进“思路蜕变”再到“发展质变”的持续跃升,用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刊于《瞭望》202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