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都”:一城碧水兴农富民
原标题:东海走出治水兴水新路径——
“水晶之都”:一城碧水兴农富民
春回东海大地,一座座水库宛如翡翠镶嵌于青山间,一汪汪碧水浸润千家万户。
近年来,“水晶之都”东海县将民生水利作为重点,走出了“治水美景、兴水富民”的“东海路径”。“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动摇,不断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坚决扛牢‘守护好一城碧水’政治责任,全力打造治水兴水的‘东海模式’,勾勒水环境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东海新实践作出水利贡献。”连云港市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说。
守牢粮食安全的“命脉”
站在改造后的东海县昌梨水库灌区北干渠旁,一眼望去,易渗水的土渠被新型的混凝土防渗渠代替,渠水清澈见底。一大早,小麦种植大户杨守义来到自家麦田里清理渠道,告诉记者说:“过去这些沟渠都是土渠,淤积、渗漏得厉害,一下雨就涝,天一晴就旱。现在能蓄能排,去年的干旱都没有影响我的收成!”
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东海县目前有在册大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10处,小型灌区74处,灌溉面积182.74万亩。这些灌区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灌区骨干工程老化严重,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灌区‘顽疾’,我们重点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使灌区灌溉供水保证率达100%,年节约用水量约5500万立方米。沭新渠、沭南两个大型灌区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节水型灌区。”东海县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冯同乐说,为良田“通经活络”,守牢了粮食安全的“命脉”。
打开东海县水系图,犹如一座“水上的城市”,境内有65座在册大中小型水库、101座塘坝、26条省骨干河道、293条县乡级河道以及1932条(座)村庄河塘。目前,东海县打造高标准农田141.5万亩,国家级粮食万亩示范片5个,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开创水质持续向好新纪录
东海县城东北约50分钟车程的石梁河水库,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现在环境是真好,以前水上全是采砂船,岸边都是采砂码头。”谈及变化,东海县石梁河镇刘金村村民陈士松深有感触。此前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无序私挖滥采,石梁河水库和沿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围湖圈圩、沿河乱建一度导致河库萎缩,生活和工业排放造成了河库水体的污染。
问题在水里,根源却在岸上。自2018年6月东海县561名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全面上任之后,全面落实标本兼治,在“截污治污”和“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定期开展河湖巡查和管护,一方面严厉打击违法圈圩、违法建设和乱占、乱排、乱建的单位、个人,另一方面定期研究和落实推进涉氟涉酸企业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地流转、水系整治等系统治理措施,有力保障了全县河库水质持续稳步向好。
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去年,东海县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93.7%,创历史最好水平。2022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获省水利厅考核满分,位居全省第一。
扶持移民走上兴业路
东海县有水库移民村167个,登记移民现状人口10.06万人,核定纳入后期扶持人口5.65万人,总量居全省第二。
洪庄镇洪庄村是东海县修建阿湖水库搬迁移民的安置点,有原迁水库移民830人。近年来,东海县水务局争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为村民营造了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在村子里的神汇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内,45岁的颜文华正在给配电柜装开关,之前一直在宁波工地打工的他,今年回到老家。“现在村里就有厂子,我上班骑车几分钟就到,赚的不比之前少,还可以照顾到家里,日子过得很幸福。”
“以前水库移民基金项目70%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2021年起80%的资金用于产业扶持。”东海县移民办建管处主任朱守峰说,从“输血”走向“造血”,不仅实现了村集体“坐地”增收、移民群众“家门口”就业,更促进了乡村振兴,“治水红利”正转化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赵芳 张开虎 冯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