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新农机新技术,助农业更绿色更高效

2023年04月14日 07:48:45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能为果树“诊断开方”的巡田犬,“印刷”在纸上播种的水稻……

  新农机新技术,助农业更绿色更高效

  4月12日,第十二届江苏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南京开幕。来自省内国内以及美国、意大利、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农机企业带来4000多款机械设备和技术,展示农业农机行业中的最新装备、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及未来发展趋势。新型农机长啥样?新技术有啥亮点?江苏自主创新的能力怎么样?记者前往探访。

  果林、蟹田、鸡场,

  融入数字化场景

  “哒哒哒……”一只膝盖高的灰色“电子狗”肩背两盒农药,在展馆内“左碰碰右闻闻”,颇具节奏地走来走去。“这是农场作物生长情况调查监测巡田犬,能为果园提供农情监测和植保服务。”杭州盈禾嘉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征超边操作遥控手柄边说,巡田犬四只脚伏在地面,更易发现病虫害。农民配上可穿戴设备能实时查看巡田犬的监测数据,植保撒药时也不易压坏农作物。“重要的是巡检过程中就能‘诊断开方’,直接生成病虫害防治处方图。”

  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展位,智能精准灌溉施肥、智能恒压变频供水等系统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一台草莓采摘机器人被参展观众团团围住。只见白色方形机器人伸出机械臂,轻轻靠近下方地垄上的草莓后迅速切断草莓梗,紧接着夹住梗部放到小筐里迅速完成摘取。“这是去年研发的第三代草莓采摘机器人,应用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的识别检测方案。相机先识别草莓位置,机械臂前的相机识别草莓茎,完成夹取和放置,实现无损采摘。约10秒采一次,目前识别成功率约九成,采摘成功率约75%。”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宜雷介绍。

  数字化集成系统同样亮眼。一块蓝色大屏引人注目,政府管理平台、农机数字大脑、数字农机合作社等板块罗列清晰。“这是大田数字服务一张图,农机总量、智联农机和作业数据一应俱全。这次还带来安装在田间的农情监测设备,能实时反馈空气湿度、温度、风向等信息。”大田农社农业数字服务营销中心总监王璐璐介绍。

  自动捆扎大闸蟹的流水线、无人拖拉机、能巡检养鸡场的机器人……漫步展馆,智能化数字化元素随处可见。在苏州展区,智能化跟随搬运机器人、拱腰式农业机器人、采摘机器人、360度环视多功能屏等多款智能农机装备颇为亮眼。“这是苏州首次在农机展上设立特展厅,8家企业带来最新研发成果。”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卫江说,目前苏州建成市级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9个,实现8个涉农板块全覆盖。

  秸秆、粪液、残饵,

  都能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绿色化低碳化也因此成为农机企业研发的一个主要方向。比如作物收获后残留的农作物秸秆作何处理?南京农机化所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创新团队带来解决方案,其主推的智流膜堆肥装置,解决了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越来越多土地享用到“绿色营养餐”。

  “粉碎后的秸秆在这里经过20至30天的好氧发酵,可‘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并作灭菌处理。它还防风防水、保温排湿,可有效锁住难闻气味。此外,该装置还能综合处理果蔬尾菜、园林绿植等有机废弃物,安全环保又节省成本。”团队成员现场演示多元废弃物智流膜堆肥装置操作过程,该装置已在宿迁、嘉兴、成都等地推广应用。

  就在南京农机化所展台另一侧,一台布满绿色软管和齿轮、造型“怪异”的机械装备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这是液体粪肥还田脐带式装备系统,可远距离将氧化池沼液输送到农田,粪液从沼液池开始,经专业粪污泵抽送,流经长距离输送软管和拖拽软管,最后通过施肥器,精准定量均匀还田。”江苏爱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白万华介绍。

  “这款产品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还田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广。一般罐车每小时最多还30立方米,来回拉粪肥耗时长,而这款设备每小时可还150立方米,24小时不间断,综合效率为罐车的10倍,可以将经发酵后的沼液低成本地输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远的农田,还不会压实土壤。”白万华说。

  “想不想在南方养冷水鱼?”“想不想在北方养热带鱼?”“冷水鱼与热带鱼能混养吗?”在江阴市逸丰水产装备有限公司展台前,陆基蓝色圆形循环水养殖池中有锦鲤、鲈鱼等鱼类在畅游,在这个直径3米、高1.5米的小范围水体内,可养殖约1000斤鱼,还可以实现鱼池水质自动净化。

  “利用养殖池高密度养鱼,通过低耗能的微孔曝气推水装置使池水流动,高效增氧的同时,改善水质,将鱼类粪便冲到下游,以便收集清除。这个机器不仅可以物理收集约75%鱼类代谢物和残饵,也可以化学分解掉水中的毒素,确保池塘本身的良性循环。”该公司养殖技术总监林鉝城说,相同面积的养殖水体,其经济产出可比传统养殖高10—20倍,从而实现水产养殖的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印刷术”、北斗、AI,

  推动农业创新

  把杂交水稻的种子“印刷”在纸上,再平铺到田地里,机插杂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这是扬州大学与淮安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印刷播种技术”,目前已投入水稻生产。

  水稻印刷播种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门农业播种新技术。稻种像印刷报纸一样,通过胶点黏附被固定在成卷的纸张上,再将均匀印好稻种的纸张铺到秧田里,盖一层塑料薄膜,在露水作用下,“印”在纸上的种子发芽生长,“印”有种子的纸张自动降解。

  “相比传统播种,这种技术实现稻种匀播、精播,可节省30%以上的稻种。可将秧龄延长10至15天,显著提高秧苗素质,也缓解机插双季稻的季节矛盾。”淮安汉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沙春阳说,农机专家常戏称他们在田里“打印水稻”。目前该技术已在湖南等省126个点示范,亩均增产9.5%。其中在湖南安仁县进行的三熟制双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达1193.7公斤,创造高产纪录。

  除了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各大高校同样带来最新科研成果。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德安展示了一款高性能水产养殖作业设备——自巡航智能投饵施药多功能水产养殖作业船。这条“船”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可精准投送饵料,具备自动施药、自动驻泊等功能,能满足虾蟹等水产养殖过程中投饵施药环节的自动化作业要求,主要用于河蟹、龙虾养殖。“所有技术都是团队自主研发,控制作业船的APP都是自己搭建。”他说,船体续航大于3小时,自主导航直线航迹误差小于20厘米,推广后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南京农业大学展位上的一个半人高的白色大箱子“抓”住记者目光。“有机废弃物产量逐年增长,如不及时处置极易腐烂、产生恶臭,将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并带来污染。”南农大工学院李骅教授团队博士生王居飞说,该微生物发酵箱是由南农大工学院李骅教授生物质转化技术与装备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一台智能微生物堆肥系统,以深度学习预测调控系统为核心,让堆肥过程智能可控。目前项目已通过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课题的落地验证,使得人工智能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实现。(林杉 谭倩文 颜颖)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玥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52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