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省启东市利生园生态农场的杨凯华,自退伍后打过工创过业。2015年8月的时候,自己奔着一个生态农业的梦想进入到农业中,一干已是第八年。
坚持生态种植。第一年做农业,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向周边种植大户、老农,甚至某些专家请教农业种植技术,问“可以不打农药吗”,答案总是“家里自种自食可以,规模种植肯定不行”,后面我自己的试验也确实验证了这个答案。但性格里的倔强驱使着我开始不断翻看农技书籍、找专业人士请教,那段时间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社交,甚至是对家人的陪伴,一点点啃,一点点去琢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各种挫败后,我遇上了做生态农业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金老师是民革上海市委会三农委员,经人介绍认识他的时候,他本人远在山西平遥,正在一座废弃的矿山上做土壤修复研究,我电话中向其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意愿,在得到默许后当天就赶往1000多公里外的平遥,并且在山上一待就是3个月。接下来的几年,就是从改良土壤入手,为打造生态农场做准备。但改良土壤这个阶段是没有产出的,而且时间跨度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四五年,这迅速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甚至一度到了放弃的边缘。此后为了能维持农场的运作,我一方面把经营饭店的盈利不断投入,又“身兼数职”,什么消毒液代理、商贸公司、家政保洁承包等,只要能赚到钱的事都干,还好总算坚持下来了。到2020年的时候,农场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之前提高了四倍,化肥用量做到了常规种植的1/5。
美好愿景皆可期。业内有句话:做生态农业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随着深入到生态农业中,我也打开了眼界,原来全国各地做生态农业的“犟人”不在少数,有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也有和我一样的草根,大家都希望通过生态农业之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1月份,我有幸入选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的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计划,在集中学习阶段,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讲授的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技术、三产融合发展、新媒体营销等专业知识,特别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园艺作物绿色生态生产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专题讲座,让我在技术上获益匪浅,老师们对生态农业前景的描绘也让我更加坚定心中向往。在学习和交流中,我也深刻感受到“头雁”二字的分量,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担当,参加“头雁”培育不仅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学以致用,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直以来,我对于乡村振兴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乡村环境更好,村民更富有。年初的时候,农场里就开始建一个“百草园”,把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和中药材展示在其中,这次打算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无偿教给周边农户,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网上视频直播介绍等形式,让周边农户更直观了解生态农业,让更多人认可生态农业,一起参与到生态农业中来。
我自己是因为5年多土壤改良以及很多试错成本,被家里人称为“犟人”,希望今后的生态农业人不再需要这么“犟”就能做成事,成为真正的农业“匠人”。(杨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