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开辟数字化新赛道:赋予“双减”政策长效落实新动能

2023年03月23日 10:08:16 来源: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当前,如何助力“双减”长效落实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数字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逐渐加速,在国家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工具,着力赋能“双减”长效落实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江苏各地正在积极探索通过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智能化布置课后作业、精细化提供课后服务、数字化赋能培训监管等方式,努力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情境化、创新化的学校教育环境,为“双减”政策的长效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应当提供符合学生不同智能组合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难以持续、深入地追踪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学习进展和兴趣偏好,使得“因材施教”较为困难。个性化学习推荐的优势在于精准判断学习者的兴趣,记录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分析学习者的偏好、知识水平、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等特征,为其精准推荐学习材料,可以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提供基础。江苏各地基于区域特征,不断汇聚名校名师资源,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学校,为师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逐渐满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元需求。

  二、智能化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落地后,作业减负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受数据采集难、信息反馈滞后、学情分析失真等影响,传统作业模式下的减负问题愈加凸显。要解决传统作业模式下的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思维对作业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重塑。江苏各地正在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系列举措,持续完善作业数字化流程再造,推动各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在作业量减少的同时促进作业质的飞跃,助力学生作业减负和学校“双减”目标落实。

  三、精细化提供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暴露出“家-校-社”三方信息难以互通、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内容设置不合理、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如何规模化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有效减轻学校教务管理、教师备授课负担?如何使教师能够把精力专注于课程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最大的挑战。对此,许多学校充分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从选课、排课、备课到上课、巡课、签到、签退等实现全流程数字化,从而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助力课后服务数据督导,通过扩充体系化、虚拟化教育资源,打造素质教育生态体系,全面提升课后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满意度。

  四、数字化赋能培训监管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部分教育培训机构脱离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轨道,这与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立的。“双减”政策出台后,一场校外培训治理的“竞赛”也在地方政府间拉开帷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之下,借助充分数字工具和数据共享的便利优势,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从原来的线下、事后监管模式转为“审批—公示—监管—评价—检查”的数据闭环监管模式;促进行政部门摸清校外培训机构底数、掌握办学状况和化解安全风险,持续推动监管和治理的处置方式走向跨层级、跨部门在线协同治理实现区域校外培训服务应用的系统化,进而实现办事不用跑、服务一网办、监管全覆盖。(第一作者: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通讯作者:吴东照,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编辑: 崔雯雯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45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