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故事|莫元花:小小绣花针 绣出满园春
2023-03-21 16:02 来源: 江苏工人报

  从一个20平方米的小绣坊,发展成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从最初的十几个“绣娘绣郎”到数千人的从业队伍,小小绣花针让宝应县鲁垛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镇的富民产业。三十几年,莫家两代人,领着乱针绣产业不断壮大。如今,接力棒已交到了扬州国凤乱针绣研究所技术总监莫元花的手中,她不仅让乱针绣蜚声海内外,更是把这根“塞进自己手里”的绣花针,变成造福一方的“定海神针”。

  跟父亲学刺绣

  莫元花说自己完全是在父亲“三番五次”地劝导下才学刺绣的,前后学了两次,第一次甚至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直到第二次才真正地定下心。她说:“在我们鲁垛这一块,说起乱针绣,我的父亲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莫元花的父亲莫学春退伍回乡,为了改善生活,在1989年的时候,他带着村里十几个人去常州学习乱针绣,用他自己的话说“曾经拿枪的手拿起了绣花针”。莫元花清楚地记得父亲每一次回来,都会从家里带走许多咸菜萝卜干,因为那时没有多余的钱去买吃的用的。这样艰苦的两年之后,父亲把乱针绣的“种子”带回了家乡,办起了小小的刺绣作坊。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知道这门手艺之难,所以当时在外求学的莫元花并不想学刺绣。虽然每次放假回来,父亲都会做她的工作,但她试着学了几天之后就不了了之,一心想去大城市发展。直到毕业时,父亲对她说的一番话,让她改变了想法。“到现在为止,我才能领悟到他当时那种心境。”人到中年的莫元花更理解父亲了,“他说这个手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千辛万苦跑到外面去学回来,我不让你学,怎么能要别人来跟我学?把手艺学好,一辈子就有饭吃,你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

  莫元花最终决定留在家乡,潜心学艺。白天跟师傅学刺绣,晚上跟老师学绘画。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她进步很快,两年学下来已相当于别人五六年的功底。花卉、风景、人物、动物,所有题材一一尝试,制作要领了熟于心。大概经过6年,她从毫无基础的学徒变成技艺娴熟的绣娘。

  女儿果然是个刺绣的好苗子,莫学春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他没有想到的是,青出于蓝的女儿,改变的不仅是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小小绣花针的“命运”,让乱针绣真正成为造福一方的致富密码。

  银针锦线致富路

  起初,绣坊主要做外贸加工,凭借出色的技艺,莫家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绣娘队伍。莫元花就挨家挨户地跟人聊,动员周围的姑嫂姐妹们:“你能不能利用闲暇时间来学刺绣?孩子放学了也可以去接孩子,不用种田的时候做刺绣贴补家用。”在莫元花的鼓励下,许多农村妇女拿起绣花针,进入了“半就业状态”,然后慢慢地把它作为一个正式职业来做。

  为带动剩余妇女劳动力脱贫致富,莫元花在工会的帮助下开办了乱针绣技能培训班,乱针绣的技艺就这样传播开来。这些农村妇女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里盖洋房的、在城里买房买车的,比比皆是。她们能顾家能赚钱,在劳动中体现自己价值,笑言“家庭地位也提高了”。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莫元花始终思考的是如何吸纳更多的姐妹,她引导帮助大家创业,使鲁垛镇刺绣作坊发展到了三十几家,带动全县数千名妇女加入绣娘队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宝应县鲁垛镇“中国乱针绣之乡”的品牌叫响了,有了乱针绣产业园,刺绣手工业成为鲁垛镇重要的经济支柱,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她真正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把小作坊发展为工厂,带着大伙致富,这一点她做得比我好,比我强。”看到自己带回来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莫学春又欣慰又骄傲,把接力棒交给女儿,很是放心。

  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能让乱针绣保持一枝独秀绝非易事。特别是在高手如云的江苏,如果想在刺绣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独门绝技”是难以立足的。莫元花在前辈传下来的几十种针法的基础上,研发出独特的绣法——“16系环节操作法”,最适合表现人物,绣出来的肖像生动细腻,令人一眼难忘。在艺术道路的跋涉中,她不仅突破了前辈的技艺,而且在传统手法中融合了很多艺术时尚元素,精品迭出。她指导所绣的北京、上海、天津火车站三幅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展销金杯奖,《丝路》捧回国家级“百花杯”奖。2008年为北京奥组委所绣的巨幅作品《万里长城》《北京天坛》,气势恢宏工艺精湛,皆为精品。绣品《归程》被江苏省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奥运会水上场馆图》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

  从工到艺,莫元花不满足于只是把刺绣作为谋生的技艺,而是要把乱针绣带入更高的殿堂。现在的产业从原来的日用品升级为艺术品,莫元花的好多徒弟都能绣出藏品级的作品,频频在全国、省、市获奖并亮相国际舞台。如今,莫元花还带着绣娘们把作品搬进网络直播间,让更多人感受到乱针绣的流光溢彩,认识了解这项非遗的魅力所在。

  从事乱针绣22年来,莫元花无悔19岁那年的选择,曾经以为放弃了外面的精彩,但是在乱针绣的天地里,她用银针锦线绣出了通往世界的“彩虹桥”。

  绣出数字农业的满园春色

  “好多人有疑问,为什么叫乱针绣?它哪里乱啊?”在鲁垛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托着小下巴,听莫元花娓娓道来,“其实这就是表现了我们乱针绣的灵活和奔放……”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面前都配好了绷架和刺绣工具,在莫元花的指导下,一双双小手在绣绷上牵丝引线,落“针”生花。

  为了传承非遗技艺,八年来莫元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周边学校里开设兴趣班,义务教小学生学习乱针绣。“因为在我们农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非常少。”谈起办班的初衷,莫元花坦言道,“我们希望非遗的传承从娃娃开始,他们不一定要学会,但一定要让他们懂什么叫非遗,什么叫乱针绣,它是怎么样一个制作过程,我培养她们的兴趣,说不定她们将来就喜欢这个职业,就来从事这个职业。”

  莫元花让一根“绣花针”变成致富一方百姓产业的故事,获得无数人点赞,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工匠”等多项殊荣和称号。随着乱针绣产业越做越大,莫元花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把乱针绣发扬光大,还有非遗传承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如果说父亲那一代是因为生活而选择了乱针绣,那么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将传统技艺的发展绣进数字农业的满园春色中,可以说是时代赋予莫元花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