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江苏“双减”新实践

2023年03月21日 10:57:50 来源: 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需要我们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研究把握大力推进的方法策略,需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加快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设。“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各校扎实工作,全面开展课后服务,目前已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100%全覆盖。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保障及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和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趋势。同时,近一年多来的实践调研显示,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需要在服务的体系化、高质量方面下功夫,一是需要以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要以建立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与运行机制方面作筹备。也就是说,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围绕课后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建设来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以最大限度满足家长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当然,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经济社会的支持,它的发展也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的社会需求相适应,否则,就会导致形式化、低质化,甚至出现不能满足一部分家长需求而导致加重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孩子全面充分的发展。

    健全课后服务体系保障机制。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是课后服务的重要保障。首先,课后服务的相关法律、政策是其获得稳定性保障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课后服务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推进制度化进程。尤其是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制度保障层面提供强有力的推进依据。鉴于此,应根据实际适时对诸如关于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儿童权益保障等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增添课后服务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出台一部专门的关于课后服务的法律法规对其定位、性质及内容等进行周密的法理阐释,明确其法律定位,切实解决课后服务“无法可依”的困境。其次,设立国家层面的相关标准是保障和推动课后服务稳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早在2017年3月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制度层面对课后服务作出规范要求,对主渠道、家长自愿、内容形式、学生安全、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这是我国颁发的第一份关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之后各省也相继出台相关措施,引导课后服务有序发展。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上述国家层面的政策性文件为各地开展课后服务提出了纲领性、原则性要求,成为我国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课后服务发展受区域经济水平影响较大,因此推进各地富有特色的课后服务体系是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与标准建设是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

    优化课后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多部门协同合作模式,加强课后服务运行管理。另外,运行过程中的经费保障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课后服务是政府主管下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指南,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参与,致力于构建一种合作型的、多方统合协调的课后服务机制,进而形成举全社会之力的协同发展模式。其次,课后服务经费会影响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参与度、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和教师对课后服务的重视度以及师资配给。因此,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支持课后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在力争课后服务扩面提质的同时,考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目前,我国课后服务的经费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应积极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例如,上海、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均提出加大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力度;江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由财政全额保障,财政补贴不足的地方可将收费作为补充和辅助;深圳市坚持课后服务经费由政府保障,按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资助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正如“双减”政策所指出的:“省级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政府应负担起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主体责任。推进多部门协同发力,且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以及对课后服务质量的跟踪反馈,保证课后服务的健康运行。

    满足课后服务体系不同需求。课后服务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其相关政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并且与基础教育领域的系列改革一脉相承。为了更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场所选择和设施开放时间灵活。首先,内容形式方面。课后服务应设置丰富的活动内容,例如:学习支援活动,包括作业辅导、预习复习、补充学习、自主学习等;体验实践活动,包括实验与工作体验教室、文化与艺术教室等;生活指导活动,包括学生健康管理、学生自立能力培养等;体育活动,包括传统游戏、足球、乒乓球等。除上述活动外,各地还应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活动。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应做到多方面的兼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学校内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体育、文艺及民俗特色活动。课后服务不应该只是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需要积极开发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形成各自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场所供给方面。学校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主阵地,应该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安全。充分利用有形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校外公益性场地作为课后服务的开展场所,既可以满足家长需求,也可以拓展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活动空间。无论是学校内还是学校外,对于课后服务场所在学生活动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维护、卫生条件、事故防止与应对等方面都要作出明确规定,以此保障学生享受优质的课后服务。另外,应根据家长的工作状况、学校的放学时间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开放日期和开放时间灵活设定,充分尊重和考虑家长及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办好课后服务,推进“双减”工作落实,提升人民教育满意度。(作者: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大学金山特聘教授;赵硕,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正,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编辑: 沙佳仪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44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