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展多元解纷途径,进一步完善基层诉调对接工作,加快矛盾基层化解效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月10日,海安李堡法庭、李堡司法所、滨海新区司法所联合召开“新时代‘枫桥经验’海安实践庭所共建工作会”,共同探索基层解纷新模式和联动联调新机制。
理清难点重点,坚持问题导向
会上,李堡法庭庭长刘晶晶就李堡镇、滨海新区发案数量及类型进行通报,李堡镇司法所所长胡纯、滨海新区司法所所长朱伯兰就辖区调解员力量、共建方案等进行了介绍。大家一致认为,庭所共建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法官、司法干警进基层”与“专职调解人员力量引进来”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的发生,压降民商事诉讼案件收案量。相较于传统民间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相对不易调解,要不断提高调解人员能力素质和专业素养,做好调解员激励和保障工作。
规范交接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法庭、司法所协商决定丰富庭所沟通联系方式,进一步通过“微解纷”“苏解纷”系统、“支云e站”等平台系统共享纠纷信息,及时完成线上任务流转交接,定期进行线下卷宗材料交接。刘晶晶庭长表示,在高效分享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做好卷宗材料保密工作,材料转接要做到“三保证”:一要保证材料密封完整,二要保证专人当面交接,三要保证调解流程不泄密,实现资源共享、有序衔接。
及时反馈交流,保障群众权益
为进一步保障案件办理效率,法庭将根据李堡镇和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结合案件类型、调解员擅长领域或熟悉程度进行合理的案件分配。调解达成后,由调解员当场出具调解协议,线上转交法庭法官开展司法确认工作,确保当事人权益及时实现。聚焦“外送服务+诉调对接”机制,法庭将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安排法官、干警对接指导和参与多元解纷工作,实现治理关口前移,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同时,法庭、司法所将定期召开座谈会议,分析研判诉前调解案件的进展和难点,发挥群策群力,做到1+1>2的合力效应。
“庭所共建”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接下来,李堡法庭、李堡司法所、滨海新区司法所会继续推动“庭所共建”走深走实,不断深化非诉服务、诉调对接、诉源化解系列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基层化解、源头化解、长效化解。(刘东杭 杨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