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芯”罗棋布,江苏春耕春管气象新

2023年02月17日 07:54:46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田间有“耳目” 云端有“大脑” 诊病有“神医”

  “芯”罗棋布,江苏春耕春管气象新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诊病有“神医”,春耕春种时节,数字技术让江苏农民“慧”耕“慧”种,绘就别样“春耕图”。

  田间“巡逻”,全靠“数字工友”

  常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千亩麦田里一片碧绿。田埂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智慧大田机器人正在自动巡田,它们被麦田管理人员亲切地称作“数字工友”。

  “目前1500亩制种区域只需要2—3名管理人员,都靠‘数字工友’给力!”园区管理办副主任王文青告诉记者,麦田中每隔百米都安装了农田物联网系统,配套卫星遥感数据“空天地”一体化大田监测体系,监测小麦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

  这些“数字工友”们来自扬州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孙成明教授团队。团队骨干、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刘涛介绍,智慧大田机器人搭载多个摄像头,可实现农田日常管理及土壤墒情监测、病虫草害监测、水肥管理等信息的可视化管控,“我们希望通过收集农田病虫草害和作物长势信息,建立完善的农田大数据核心库,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将监测到的农田实时信息与数据库进行匹配分析,从而获取当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信息。再进一步利用作物生产决策算法针对不同生长情况的农田构建决策处方,让施肥、打药和灌水等农事操作更简单。”

  在兴化市钓鱼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伴随着旋翼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低空掠过麦田,白色雾状的农药均匀地喷洒在绿油油的小麦上。“现在处于小麦返青期,大田间分类管理的关键是苗情监测,根据实时苗情状况定量调控肥水药管理方案,实现促弱控旺稳壮。”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刘小军教授告诉记者,围绕麦田的精确化管理,他们在田间安装了物联网采集设备,并借助“天空地网”立体化监测技术,实时获取小麦长势情况。根据近期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全省小麦一类、二类苗占比达80%以上,还需重点加强弱苗和旺长苗的肥水调控,抓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团队通过建立江苏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双线共推”新型技术推广模式,在兴化、如皋、吴江、睢宁等地,广泛开展智慧农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有效克服传统作物栽培中看苗诊断和肥药施用量难以定量等难题,相关技术成果还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让病害无处遁形

  今年春雨较长,如何根据苗相长势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化学除草又有哪些要点?2月12日起,南京农业大学姜东教授小麦栽培团队陆续前往姜堰、徐州、常州、句容等地为当地种粮大户指导田间管理技术。

  团队蔡剑副教授介绍,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加入由高校、企业、大户组成的全产业链产业联盟,团队组织实施“绿色丰优”技术模式,为种植大户提供定制的、实用的绿色高效全程技术解决方案,“该技术模式常规施肥播种增产增效均非常显著,在旋耕条件下,产量增加6.50%;在免耕条件下,产量增加7.10%。”

  在江阴市青阳镇,处于休整状态的稻田正在等候播种,一批稻瘟病监测仪样品已经抵达当地。这个春天的“快递”来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年首席、江苏大学杨宁教授,过几天他还将到田地里调试安装。

  “稻瘟病对水稻生产的损失率可达10%—20%,病害监测难度在于稻瘟病原孢子混杂在各类细菌孢子和花粉中,难以捕捉。”杨宁告诉记者,稻瘟病害被卫星、无人机等遥感监测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现大面积病害。为了在气体传播期间就锁定“狡猾”的病菌,江苏大学与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研发稻瘟病监测仪,其中载有指甲盖大小的气流控制芯片,精准捕捉只有几个微米的稻瘟病孢子,并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光谱衍射成像技术“放大”成像,“相当于125台显微镜同时工作,实时计算出孢子数量,直接连接物联网平台,结合温湿度数据及时判断病害情况,精准指导早期农药喷洒,使作物病虫害防治如同有了‘神医’。”

  天气转暖,虫害也逐渐增多。在常熟市董浜镇观智村田间,一款新型远程虫情测报仪正保障着农作物的安全。除了AI识别害虫并查看害虫曲线图,还可通过远程自动调节诱虫板自动捕虫,精准诱杀。该村农技人员何玲介绍,董浜镇“数字农业”建设已经基本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农业服务系统在3D数字呈现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农业基础信息采集、田间灌溉、远程监测预警、农产品质量追溯等业务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智慧农业,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智慧农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可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化、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个性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孙成明表示。

  智慧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一种业态。把农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如何碰撞出“最优解”,需要科技与农民的“双向奔赴”,更离不开农技人员发挥“中间人”作用。

  “智慧农业仍处在推广阶段,关键是要让农户心里对技术放心、敢用、善用。”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表示,作为农技人员,就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做。“当前智慧农业出现的场景更多地在一些应用示范基地。我们希望依靠这些示范基地,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推广新机制,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并开通双向服务平台答疑解惑,让数字成果真正转化为数字粮仓。让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副处长黄银忠认为,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需要深层次解决科研与成果转化“两张皮”的问题。提高智慧农业的成果转化率,重在着力搭建好技术体系,服务新主体,培育新农人。(杨频萍 叶真 程晓琳)

 

【纠错】 [责任编辑: 邱麦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37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