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沭阳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共树文明新风

2023年02月13日 07:47:07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沭阳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干群一心,共树文明新风

  “我是沭阳小大姐,我承诺,拒绝高额彩礼,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2月10日上午,沭阳县50多名女青年签下承诺书,向高额彩礼说“不”。

  “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沭阳县委书记彭伟说。从2020年开始,沭阳县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新风尚,持续开展“拒绝升学宴,引领新风尚”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净风2022”专项行动,常态化宣传人情新风“宿9条”,破除群众“思想障碍”。3年来,全县人情消费负担逐步减少,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破立并举,“小规约”就是“硬杠杠”

  “再困难的家庭,起码要请‘两吹一打’3个吹鼓手,不然会被人说不孝顺。”2月8日,曾做过30多年吹鼓手的沭阳县钱集镇村民陈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本地风俗,老人去世办丧事至少要3天,光请吹鼓手就要花掉几千甚至上万元,再加上摆酒席等,一场丧事没有两三万元办不下来。

  为了讲究排场和面子,一些家庭把吹鼓手换成了乐队,把挽幅和花圈换成了电子拱门、电子花圈,还有的专门搭舞台请表演队,花样不断翻新,费用也成倍增长。

  畸形的人情消费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从2020年开始,沭阳县广泛开展以“减人情负担,扬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通过党群议事会、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人情新风”村规民约。

  “不编‘顺口溜’、不抄口号,每一条都是直接、具体的条款,让老百姓一看就懂、拿来就用。”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各个镇、村对婚事、丧事、其他喜事等3类事项,陆续形成了一条条“小规约”,对操办内容、宴请范围、随礼标准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渐渐地便成了村民们自觉遵守的“硬杠杠”。

  干群“共情”,“治理者”成为“服务者”

  “村支部书记张丽经常上门看望村里的老人,像走亲戚一样。”沭阳县华冲镇柳口村的周尚举告诉记者,“我家兄弟姐妹有4个,父亲去世时近90岁,按老规矩是要好好操办一场的,让老爷子走得越‘风光’越好。”

  老人去世后,张丽不仅第一时间登门吊唁,代表村里送了花圈,还带着红白理事会成员帮忙操持起了丧事。从老人去世后的死亡证明等各项手续,到布置灵堂、招呼宾朋等,连续3天,张丽尽心尽力。“在张丽书记的感召下,我们兄弟姐妹自觉按照村规民约不摆电光门、不请吹鼓手、不请戏班,丧事一切从简。”周尚举说。

  “村干部是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群众家里有红白事,必须主动上门,这是县里一直倡导的。”沭阳县文明办主任崔桂华介绍,谁家有丧事,镇村干部第一时间代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上门送花圈、吊唁;有的村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村干部上门送蛋糕祝贺;遇到青年参军、孩子上大学等,村“两委”组织举行茶话会、欢送会等,既节约又文明,有仪式感、有意义的暖心活动都深得村民们的认可,逐步代替了之前逢事必请、逢事必办的做法。

  建章立制,“土办法”产生“大效果”

  龙庙镇设立移风易俗专项资金,向每个文明治丧的家庭发放移风易俗引导资金300元;钱集镇设立“新风大食堂”,为办红白事的群众免费提供办事场所、平价菜、司仪等便民惠民服务;陇集镇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户评选标准,为评上文明户的家庭每户发放200元水电费补贴;青伊湖镇创新实施“文明小铺”积分管理制度,移风易俗积分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沭阳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推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

  “这一工作本身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大练兵’,抓得好,可加深干群‘鱼水之情’。”龙庙镇党委书记时训柳对此感触很深。

  “村里有老人去世,我们镇村干部都会第一时间上门吊唁慰问,现在群众都把我们镇村干部当成了贴心人。”刘集镇党委书记宋听松深有体会地说,通过坚持不懈地抓移风易俗工作,群众对基层政府的认可度提高了,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了,对镇村的工作都能给予支持。

  “移风易俗,沭阳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力求在思想上形成自觉、在制度上形成规范、在风气上形成氛围。”姜若鸣说。沭阳县近年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减人情负担 扬文明新风”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12份制度文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探索长效机制,推动该项工作有章可依、依章而行。(孙旭晖 徐明泽)

 

【纠错】 [责任编辑: 邱麦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35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