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将“双碳”目标融入国土空间规划

新华网江苏 江苏要闻 专题 政务 民生 市县 体育 无人机 价格观察 财经 旅游 教育 房产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地质学会特聘专家黄贤金认为,将低碳理念融入国土规划中,探索面向低碳的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和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碳排放的速率,形成国土空间和碳减排的协同治理。
精彩观点
1
黄贤金

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

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实现主要有碳减排和碳增汇两个途径,其中“碳增汇”则是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生态系统中。
国土空间是碳源/汇的空间载体,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尽管陆地生态系统具备不同的碳汇能力,但仍然需要注重通过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更多地实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以更多地中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碳排放。
我们所倡导的“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就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或者通过改良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加强自然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进一步增强碳汇功能。同时,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控制高碳排放空间的过度扩张,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以实现。
将低碳理念融入国土规划中,探索面向低碳的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和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碳排放的速率,形成国土空间和碳减排的协同治理。
1
黄贤金

保护碳汇空间,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保护碳汇空间,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均突出了国土空间低碳转型工作,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的目标。我认为,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进一步推进“双碳”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通过控制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保护碳汇空间;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每个人都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守护绿水青山作出自己的贡献。
黄贤金
南京大学地理与
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江苏省地质学会特聘专家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