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实业为基 活力之地更胜往昔

2022年09月29日 10:50:10 来源: 常州日报

  车行东方大道,婆娑树影外塔吊林立。总投资30亿元的恒耐科创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一期主体封顶,已有32家企业签约入驻;占地269亩的轨道交通产业园,正开展4期项目规划研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横山桥镇芙蓉片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加快集聚……

  青春的东部新城,绽放着青春的模样。聚焦新动能,挺进价值链中高端,高质量的生产要素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常州经开区的区域影响力和外在辐射力持续增强。

  这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砥砺奋进担当有为呈现的一组数字——

  短短7年,全省综合排名从第60位跃升至第4位,经济发展指标全省第一;2021年GDP突破1000亿元,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以占全市4%的区域面积,创造了全市11.4%的GDP……

  这是紧扣“苏南智造新高地 开放融合先行区”定位,以“领跑者”姿态,呈现的一份发展路线图——

  在产业、企业、产品层面不断转型,工业园区更新等重点工作全面起势,“四特三新”产业加快集聚跃升,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区位优势和高效的体制机制优势,建好高质量工业制造强区和开放融合东部新城区……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见证着一片土地的崛起与蜕变、奋斗与荣光。

  常州经开区,这片动能澎湃、万象更新的热土,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大手笔构筑园区框架、塑造特色化平台、完善软硬件配套,加快迈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富有活力、气象万千的东部新城,正大步走来。

  一个发展高地 崛起城市发展引擎

  作为常州东部桥头堡,常州经开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扎实的制造业家底。

  7年多来,常州经开区聚焦先进交通装备、功能新材料、绿色家居、智能电机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工业智造“8843”计划,推动特色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打造国内知名、长三角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基地。

  进阶不止的发展热土上,印下一串成长足迹——

  开展锡常协同发展先行区建设,开放之门越开越大;“七纵七横”路网主骨架初具,逐步形成“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锡常一体,内通外畅”的交通网络;南沿江城际铁路新建、沪武高速扩建等一系列省市重大工程,提升跨区域交通能级。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东方新城建设全面起势。科技金融中心、企业总部大楼等功能性项目高标准推进,35个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开工率达85%。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21年,常州经开区四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54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7%。成功收获智能微电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常州轨道交通牵引动力及关键零部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张“国字号”产业名片。汽车电子、光电材料、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空间承载能力,是开发区的吸引力所在。去年6月起,常州经开区启动实施园区更新三年攻坚行动,大力度整治提升低效工业园区,连片打造集约化、高水平的发展载体,推动传统产业走集约之路、创新之路。力争到2025年,“四特”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三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7年来,常州经开区累计招引产业项目273个,总投资1997.7亿元,28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运。在“稳”与“进”的无缝切换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能。

  一方成长沃土 产业集聚蓬勃兴旺

  9月20日,由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氢燃料机车,亮相2022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奥运会”上,“经开智造”绽放光芒。

  轨道交通产业园里,西安科技大学基里曼自动化科技团队正在忙碌。“我们从事矿下轨道车辆刹车自动预警及辅助系统研发工作,去年入驻,看中的就是常州经开区相关配套产业。”负责人沈青虎说。

  作为全市创业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常州经开区不断发力。一批大型重点企业、批量的“中量级”企业、星罗棋布的小微企业,链接起若干个分工明确、功能完备的现代产业链,演绎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以轨道交通为例,2018年常州经开区轨道交通产业园建成投运,2021年园区实现总产值386亿元,业务涵盖内燃机车整车制造和高速列车牵引传动、制动转向等,产品达2500余种。常州经开区因此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加快打造千亿级交通产业“火车头”。

  一批“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如龙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微纳米材料研磨装备,订单量、销售显著增长。兰陵集团打造江苏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钢结构重防腐防火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的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常州经开区已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

  今年上半年,在新一轮工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中,常州经开区企业亩均税收整体提升23%。一批优秀企业,一次次完成自我进化,推动“传统制造”向“创新智造”迈进。

  在中天钢铁集团打造的全国首批5G试点示范数字工厂,于去年8月上线投用,每炉钢平均缩短冶炼时长30秒,进一步降低了能耗。在日盈电子的精密注塑车间,各要素资源实现高效协同,产品实现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快速化交付,以及客户智能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超过3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常州经开区经发局局长乔强说,常州经开区全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3年内,将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不少于200个,新增50个智能车间、5家智能工厂、3个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100家星级上云企业。

  一片梦想之地 匠心锻造无限潜力

  水波泱泱、芦苇森森的宋剑湖畔,一条窄窄的钱家塘巷,走出了两个上市企业。

  上世纪90年代,苏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钱晓春当起了“星期天工程师”,在帮人办了6个厂后,以创新作为制胜“法宝”,让村里一家关停3年的化工企业“起死回生”。此后,伴着全球电子产业向中国转型的进程,在源头创新上站稳了脚跟,有了和世界巨头“掰手腕”的底气。

  2015年3月,强力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探索电子新材料领域“无人区”,也完成了产业链向上游原材料的延伸。

  与强力相隔不过几百米,同处于一条钱家塘路的雷利电机,2017年6月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掀开了二次创业的序幕,一举进入高门槛的医疗领域。

  领跑高质量发展,思想首先要领跑,敢想敢闯、敢为人先。一大批经开企业家们“思进”“思源”,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技含量高、占用资源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上,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展现了新时代的坚守精神和工匠精神。

  全链赋能、广搭平台,常州经开区完善技能提升和激励评价机制,多元化助力产业工人成长。仅去年就开展产业工人培训200余期,惠及职工9000多人次;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育11家企业签订了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开展“经开先锋”、电焊工、砌筑等职工技能大赛。中天钢铁集团的“151工作法”、天启控股分红股激励、博瑞电力创建“金点子创新工作室”、新华昌集团制定《技术创新制度及实施细则实施方案》等“一企一特色”的产改先锋,如春潮涌动。先后开设“匠心车间理论课堂”“匠心理论角”,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将党的创新理论推送到企业员工“指尖”、传播到一线班组“耳边”。

  股改是企业合规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集聚发展资源的重要通道,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常州经开区,一批“排头兵”通过股改,在行业领域更上层楼。如江苏长海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登陆创业板,累计募集资金近20亿元,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玻纤小企业一举坐上了业内民企的“头把交椅”,销售收入、净利润已是上市前的10倍。

  “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好每一家外来企业”“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代表经开形象”……多年来,常州经开区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凭借高品质服务,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不负韶华接续奋斗,活力之地更胜往昔。

  常州经开区正稳扎稳打,厚积薄发,酝酿着新一轮的蝶变升级。

[编辑: 王孝茹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90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