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向美而行,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样板
关停、淘汰企业7344家,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35万家,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0.0%,优良天数比率达85.5%,太湖连续14年实现“安全度夏”……在日前举行的“非凡十年生态巡礼·绿水青山看苏州”采风活动中,一幅幅生态美景,一张张亮眼成绩单,让这座千年古城再次成为焦点。这十年,苏州紧紧围绕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一个个鲜活的“苏州样本”印证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强大伟力,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生态优先,绘就高颜值生态底色
9月20日,徜徉在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的林荫道间,秋风拂面送来阵阵稻香,满目苍翠间不时可以看到白鹭飞过。园内水网密布,湖泊、稻田、沼泽交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里真实呈现。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属于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体的自然湿地人工湿地复合生态系统,总面积779.54公顷,其中生态保育区333.26公顷。自公园规划建设以来,坚持湿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公园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开展休耕蓄水工作,既扩展了候鸟的栖息地,也有效抑制了杂草及越冬昆虫生长,鸟类排泄物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稻米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目前水稻种植面积3504.16亩、产量达292.5万斤。同时,公园系统实施了水系整理及联通、植被系统恢复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苏州市昆山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薇介绍,公园还选择了700亩作为核心栖息地修复区,通过设计大小、深浅不一的8个水塘,搭配水位调节设施,满足不同季节不同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在夏季,水位控制在5cm—10cm,吸引鸻鹬类、鹭类栖息;在冬季,水位控制在50cm—80cm,吸引雁鸭类等冬候鸟。目前,公园有维管束植物549种,昆虫类325种,鸟类210种。其中鸟类品种占到了全国鸟类的10%,包括国家I级保护动物1种(黄胸鹀),国家Ⅱ级保护鸟类32种,如小天鹅、短耳鸮、小杓鹬等。公园实施的《太湖流域700亩农田停留全中国10%的鸟种》项目还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事实上,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是苏州擘画高颜值生态画卷的其中一笔。近年来,苏州扩大环境容量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实施森林抚育31.9万亩,每年新增及改造绿地300万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1个,陆地林木覆盖率达20.5%,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4%,获国家“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
截至2021年,苏州建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首批美丽山水城市。常熟、太仓、昆山、吴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常熟、太仓、吴江、吴中、相城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46个、示范村(社区)46个。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6个、省级生态工业园9个。张家港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再创新高,从2015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
绿色发展 打造低碳转型样板
在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同时,如何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个时代之问,苏州给出了优秀答卷。
9月21日,张家港市南丰镇的东沙化工园区里,建华建材(苏州)有限公司车间里热火朝天。作为东沙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后引进入驻的第一家企业,项目一期占地面积227.72亩,规划建设绿色建材技术研发中心和4条生产线,产品包括新型智能绿色建材、各类型桩基础产品及新型装饰混凝土产品。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整个生产流程非常环保,相关废水等生产废弃物都会被回收再利用。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落户,一方面是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看重了产业园聚集的高端产业以及便利的“铁水联运”物流条件。
据张家港市南丰镇镇长王希介绍,原东沙化工园区是苏州市政府认定的市级化工集中区,距离长江仅4公里,涉及化工企业37家。2016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了“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未能落实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突出环境问题。对此,张家港高度重视,整建制关停了东沙化工区。
通过关停整治,张家港市每年可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189吨,二氧化硫1533吨、氧氮化物550吨,减少危废产生量2028吨,节约标煤15万吨。与此同时,园区“腾笼换鸟”腾出了将近3000亩的建设用地,积极引入智能装备、新兴材料等产业。目前,已引进建华建材、吉泰汽车等超10亿元项目,累计进驻项目14个,总投资近40亿元。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苏州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最近十年中,苏州完成关停及实施低效产能淘汰企业7344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699家,全市化工园区(含集中区)压减至6个,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5.35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亩,其中复耕复绿面积1.16万亩。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别较2015年下降18.6%,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亩均税收收入实现“双提升”,分别较2015年提高30.5%、21.6%。目前,苏州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转变,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3%。碳排放总量增速得到控制,由“十二五”年均增速2.5%下降为“十三五”的0.6%,万元GDP碳排放量“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23.2%。
创新模式 构筑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坐拥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苏州吴中,历来是苏州乃至江苏省的生态保护重地。在吴中区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3.3公里长的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沿岸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治理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净化后优于地表Ⅲ类水的出水又回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该项目建设前,山上茶树、果树农药化肥残留随雨水通过沟渠进入低洼地带,水位上涨时不经过拦截,直接进入消夏江后进入太湖。项目的实施打造了三道生态湿地的拦截处理体系,通过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性治理,每年将削减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真正建立起了山林农田与太湖之间的天然屏障。
在距离消夏湾40多公里的另一处太湖边——苏州高新区金墅港水下森林,曾经的鱼塘退圩还湖重又变成清澈的太湖水域。金墅港退圩还湖项目总面积约930亩,其中堆岛面积46亩(含水厂道路),还湖884亩。如今,江南特有的水草已播撒其间,只待时间把这里变成一片鱼游浅底的水下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初,《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正式发布,对苏州市域内客观上无法原位修复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因地制宜,灵活采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护林护鸟”及“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为赔偿义务人提供了多种替代修复场景。5月31日,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揭牌。
近年来,苏州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着力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苏州是全国最早试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城市之一,2006年就提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2014年就出台实施《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是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目前,苏州共签订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166件,涉及赔偿金额7590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位居全省前列。苏州还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不同地区特点实施差别化考核,进一步激发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动力。
十年沧桑巨变,十年矢志攻坚。对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用了“四个必须”来概括。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倒逼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有效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的宗旨是为了人民,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据悉,下一步苏州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面向“美丽苏州”建设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创新绿色低碳为动力,以源头治理为根本策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示范样板。(陈璐璐 报道员:万美琪 博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