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访谈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既不离村也不离家,泰州试点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2022年09月27日 07:49:02 来源: 新华日报

  原标题:既不离村也不离家,泰州试点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

  “小老”结对“老老” 孤寡也有依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1.84%,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银发浪潮”汹涌而来,去年,泰州兴化市昌荣镇开始探索“银龄互助”模式,尝试破题。

  根据七人普数据,从常住人口上衡量,苏中、苏北地区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苏南地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1%的设区市有2个,分别是南通、泰州,这两个市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秋日,泰州兴化市昌荣镇盐北村秦庄自然村,阳光和煦,微风习习。在八旬五保老人刘永干家小院内,爬满丝瓜藤蔓的简易凉棚下,一群人围坐闲聊着。他们中有与刘永干老人结对互助的村民苏正宜、盐北村结报员陈建潮以及秦庄自然村老龄协会会长计桂林,组成“互助组”,共同关爱刘永干老人。

  互助养老,不离村也不离家

  “最近身体还好啊?”9月15日上午,计桂林骑着三轮车来到刘永干家中,在老人耳边大声问道,老人笑着点点头。上个月,老人头部动手术,还处在休养阶段。78岁的苏正宜家与刘永干家紧挨着,常来帮忙煲汤并照顾陪伴。

  在刘永干家屋内墙上,贴着一张“居家养老结对互助登记表”,表中记载着独居老人和结对互助人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联系电话等。像刘永干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秦庄自然村共有14位,每人身后都有一个“互助组”。

  “互助组”成员一般3人,其中自然村老龄协会会长和村干部一般是“标配”,另1人是老人的近邻、亲友。3人分工明确,老人的近邻或亲友负责日常探望照料,一般每天不少于两趟,村干部负责代购代办,会长则负责协调检查。一周下来,各自然村老龄协会会长需要将自己辖区服务的老人都上门探望一遍。

  昌荣镇老龄协会会长罗宝淦坦言,自己受一些高龄独居老人离世在家却没能被及时发现的新闻触动,成为“银龄互助”工作发起人。

  去年3月,昌荣镇老龄协会在陈唐村红花自然村、双星村戴桶自然村开展互助养老试点,目前这项工作已延伸至全镇9个自然村。罗宝淦介绍,结对互助遵循自愿原则,一般由身体好、年龄相对小的与身体差、年龄大的结对,分就近结对、志趣相投结对、亲友结对等多种形式。无人结对的老人,则由村干部、党员结对关爱。

  在双星村戴桶自然村,79岁的孤寡老人朱效林正清扫院子,看到戴桶自然村老龄协会会长戴义华前来,便放下扫帚聊起了家常。朱效林告诉记者,目前与他结对的,除了戴义华,还有侄子朱志兴、邻居余中湖以及村干部,“侄子和邻居经常来看看我,家里需要茶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时,只要跟戴会长说一下,就会代购送上门,省心多了。”在戴义华家中,一摞工作台账里写着他关爱老人的情况,包括走访时间、老人需求以及满意度等,一清二楚。

  “目前,全镇60岁以上老人有1.21万多人,其中不乏空巢、残疾老人。”罗宝淦告诉记者,“银龄互助”模式的宗旨是“我帮你,你帮他,老年朋友是一家”,在农村总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农村空心化及家庭空巢化现象普遍的情况下,这种“既不离村也不离家”的互助养老模式或许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

  协同探索,拓展为老服务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一年来,各地基层都就此进行探索。

  在罗宝淦看来,昌荣镇尝试的“银龄互助”模式有三大特点:把老龄协会工作延伸至自然村,范围小,便于管理服务;老人养老没有离村、也没有离家,更符合农村老人养老实际;老人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享受到一些关爱服务。

  罗宝淦坦言,从拓展为老服务范围看,目前还是缺资金。“我们想在每个自然村都打造一个活动室,让老人可以聚在一起看电视、下棋、打牌、拉家常等。”罗宝淦说,经初步测算,打造一个活动室最起码得3万元,全镇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此外还有电费、水费等支出,他考虑通过发动乡贤能人捐资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记者在多个独居家庭采访时,一些老人反映,有了“互助组”,基本上实现了“平时有人探望、生活不便时有人管”,但像夜间突发疾病,如何及时让互助成员知道?罗宝淦表示,正考虑引入“一键呼”设备,借助科技力量支持老人遇事在家中发出呼叫、“互助组”成员上门提供紧急服务。

  秦庄自然村的陈祥圣老人双眼失明,住处挨着侄媳妇吴桂兰家,吴桂兰就成了关爱老人的“互助组”成员之一。两个子女均在无锡安了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前些年吴桂兰也曾在无锡生活过一段时间,帮助儿子儿媳带娃。因为感觉在城市生活还是不习惯,等孩子上完幼儿园,她又回到了农村老家。“老人互助,肯定是好事。但现在农村人少,再过几年,等年纪稍小的老人更老时,谁又来结对帮助他们呢?”吴桂兰有些茫然。

  多方发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在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主任黄金结看来,参与“互助组”的村民其实也是在提供志愿服务。他建议,建立“时间银行”机制,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这个“银行”,用无形的公益时间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劳有所获的成就感。

  记者注意到,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养老作为重要的民生议题都会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村民吴桂兰的困惑,黄金结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比如面向习惯农村生活的老人,除了探索“小老”与“老老”结对,还可尝试同龄或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互助,鼓励优质养老服务企业拓展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务;而对于一些留在城市与子女生活的老人,当地社区要有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据测算,农村人口老龄化率要高于城市20个百分点。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问题更为突出。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将全面实施定期探访制度,“十四五”末农村地区独居、空巢、高龄留守、失能失智等困难老人的探访帮扶服务要实现全覆盖。鼓励各地在农村布点互助养老设施,探索“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保障运营可持续性。(董鑫 葛彦 周志辉)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玥 ]
新华网客户端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903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