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林散之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2022年09月07日 15:22:51 来源: 新华网

  ——写在“散之风神·首届中国书法学术提名双年展”之际

  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大名的恐怕不多,但是,如果问林老的书法究竟好在哪里?恐怕能说清楚的不多,如果再问:为什么能被称为“当代草圣”?恐怕能说出理由的就更少了,即便在书法界对林老书法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林老书法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能被称为一代草圣?

  我们说,如果一个书法家想成为一代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之外,其作品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就拿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在此不再展开。我们今天就来谈谈林散之的书法,谈谈他对书法史有什么贡献?

  我们认为林老的贡献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我们知道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和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长锋羊毫的特性是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写很多字,甚至一幅作品。生宣纸晕化效果好,墨色的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这种笔和纸书写起字来难度大,不太好控制。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运用于草书的创作,而且使用自如,臻于化境;

  二是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林老是个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书法的创作之中,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还能清晰的看到运笔的轨迹和用笔的痕迹。古人创作的书法多在绢等熟纸上,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水平的关键,清代碑学的兴起,对中国书法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过程就不做交代,具体一点说,林散之先生所沿着的晚清以来“碑帖结合”之路,是成就其书法贡献最大的原因之一,他曾说:我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他的草书线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其中和前人最大不同的是融入碑的用笔方法,呈现出的金石之气,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之集大成者;

  四是裹锋笔法的创造。长峰羊毫运用于生宣,一方面蓄墨多,能产生丰富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因其笔毫较软、缺少弹性,一旦笔毫倒下或散开就很难聚拢、弹起,也很难保持中锋用笔,大大增加了书写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林老创造了裹锋的用笔方法,这在古人的大草中是很少见的;

  五是实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理想。我们经常形容好的书法作品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在传统的书法里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审美效果,但由于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限制很难充分的表现,使用硬毫毛笔和熟宣纸也很难充分的表现出这些审美理想。然而,由于林老的长锋羊毫和熟宣纸以及水墨的运用,加上他有着坚实的汉碑功夫,以及独特的裹锋用笔方法,所以,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的对这些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理想得以充分的展现,虚处不空、实处生动、虚实相间、墨彩丰富,既有书卷之气又富金石之美,是碑帖结合的深度融合。

  我们探究林老书法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对当代书法的创新,书坛的现状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书法的创新具有广阔的空间。书法发展到今天,历史的积累越来越深厚、越来越丰富,所以要有所创造和突破难度越来越大,需要我们继承的有: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是1500余年的历史积淀;清代碑学,一直追述到三代,大大地丰富书法的历史和审美内涵,使书法的发展更加饱满而稳定;到了清代晚期碑帖的结合,使书法更加的深厚而具有新的审美价值,今天这一脉络的发展之路还没有走完,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在这百年来的碰撞,使我们面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异质文化,如何在形式和内涵上走出一条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是书法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我们通过林老书法的探究可以发现,书法除了外在的纸、笔和水墨等外在因素外,其重要的创新理路是碑帖结合,是遵循着明代晚期帖派书法的式微,碑学的兴起以及晚清的碑帖结合,出现了一批碑帖结合的书法大家,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于右任等,林散之就是沿着这脉书法的发展走向成功、走向高峰,成为一代草圣,是书法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需要赘言的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碑帖结合,其中的“碑”务必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写一些篆书、汉隶以及魏碑,与其它书法元素的融合,更不是简单的圆笔和方笔的运用等,就是碑帖结合了。它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派书法所追求的书卷之气,与以清代碑派书法所追求的金石之气的融合。碑派书家所追求的金石之气,是一种深藏于中国文化低层中,被宋代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逐渐挖掘、阐述并形成于清代,对三代以降的器物经过时间、自然的汰洗下,所散发出的独特的古质之气的总称。就书法而言,金石之气是甲骨、篆籀、简牍帛书,以及青铜器上的铭文,在刀刻、青铜铸范时的金石之美,再经过出土之前在泥水和金属元素的化学反应下,所形成的胎沁、腐蚀之美,以及摩崖、石刻的凿刻的金石之感,加上三维的石刻文字被转移于纸面上的二维空间的立体呈现,等等共同构成书法的碑学内容,这些内容不同程度的在林散之的草书中所呈现。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明白,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主要好在:借助时代材料、工具为新的物质载体,以一个诗人帖派书法的书卷之气与碑学的金石之气深度的融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形式,将草书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就了“当代草圣”之名。(衡正安)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王孝茹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3711289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