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上
白鹭洲前夜来雪,故应此画胜丹青;白鹭洲边多古寺,翠微阴里尽人烟……白鹭洲在古代文人笔下,是名副其实的流量明星。现今的南京河西地区即建邺区大片都在古白鹭洲上。
我2003年刚到河西的时候,沿着马路往西走,惊喜地发现这里还藏有一所部属学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已迁至栖霞区神农路1号),还有一个叫上新河的古镇。于是我就在有关志书和文章里寻找。还真找到了,比如《金陵古今图考》。
秦汉时期南京河西大陆还沉睡在长江之下。周劲风《唐宋金陵考》中说,“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直到唐代仍宽达40华里。”由江水挟带泥沙沉积而成的沙洲形成于六朝时期的东吴初年,到东晋时面积扩大且相对稳定。南京最早的方志南朝时的《丹阳记》:“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其洲。”这里要提醒一下的是,不要误会,“白鹭洲”不是现在的江心洲,江心洲是北宋到南宋时候的事。江心洲是米子洲,又叫梅子洲。现在的江心洲洲南有条路就叫梅子洲路。
下图为南京六朝时期水系示意图
隋唐时期,白鹭洲已是绿树成荫,成为文人诗作中的常见意象,如李白“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宋元时期,白鹭洲和附近大小沙洲渐成一体,并且向东边的大陆靠拢。据元代张铉编纂的《至正金陵新志》载:“别有沙洲乡在县西南。”可以说,现在的河西新城也就是建邺区就是白鹭洲长成的。
从明代陈沂所撰《金陵古今图考》所载的历代南京地图来看,东吴至元代的千百年间,白鹭洲的所在之地正好覆盖今河西地区。随着白鹭洲最终并入陆地,河西地区完成了从江河到陆地的自然变迁。现今,兴隆大街和应天大街之间有一条路叫白鹭西街、白鹭东街,应该跟白鹭洲的古地名有关。还有,现在南京市建邺区南苑街道辖区内有个“鹭鸣苑”社区,社区东至湖西街,南至幸福河,西至江东中路,北至集庆门大街,这范围该是在古白鹭洲上。南京楹联专家袁裕陵先生1982年的时候还在当时所在地区的稻田里看到过“古白鹭洲”的石碑。
南朝时期健康城市与自然地形示意图
(来源于姚亦锋《自然地理对南京古城的影响》)
1979年12月2日黄裳先生写过一篇《秦淮拾梦记》,作者进了白鹭洲公园,文中说:“园里虽然有相当宽阔的水面,但这地方并非当年李白所说的白鹭洲。几十年前,一个聪明的商人在破败的‘东园’遗址开了一个茶馆,借用了这个美丽的名字,还曾请名人撰写过一块碑记。碑上记下了得名的由来,也并未掩饰历史的真相,应该还要算是老实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一些学者误认为秦淮区的“白鹭洲公园”就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白鹭洲,我觉得很奇怪。还有,现在的江心洲生态科技岛西南角靠近洲头公园的地方有座“金陵凤凰台”酒楼,大家也千万别以为,那是真的凤凰台,借名而已。真的凤凰台原址在凤台路于西长干巷那儿的明城墙里面,也就是门西地区。
继续说上新河。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兴建城楼宫阙,需要大量木材,要在长江边找一个木材集散地。此时的河西一带由于西面梅子洲(即今江心洲)的向东靠拢,形成了水流平缓的夹江,便于木帆停靠和分散。因此,洪武年间便在这里开挖和疏浚通向城里的河道,取名为新河。后来,又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北边开掘两条进城的水道,于是就有了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这在老地图上有标注。
到这里,我们就清楚了,上新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借助相关的档案和方志资料,我们把地理、历史、文学结合起来,把教材和田野联系起来,我们的课堂就接地气了,我们的学生就感受到人文学科的学问和趣味了。
想必大家对下关这个名词并不陌生,那我问您,有下关,那有上关吗?有。我问过好多人,包括原住民,他们都“不晓滴哎”。我想还是问书、问档案、问方志吧。
民国教育家张其昀大师在《南京之地理环境》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古时长江船舶过金陵者,必在清凉山麓上岸,到南宋时犹然。及长江北迁之后,于是有上下二关之勃兴,明代二关并重,上关犹号繁盛。至近三十年来,下关商业发达,上关(即上新河)遂为所掩,总理之实业计划,以为下关绝无发展之希望,主张筑新港于上下二关之间。”张其昀先生这篇文章的落脚写的是“(民国)十九年五月草于中央大学”。“上关”终于找到了,它就是上新河这个地方。
清末明初徐寿卿撰《金陵杂志》记载:“龙江关,一曰上关,在三山门外上新河。市廛辐辏,商贾萃集,沿江第一重镇。清初置关于此,征收商税。江天旷远,兵燹后未设。”张连红、李广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南京下关区侵华日军慰安所的调查报告》一文中说到:“在明代时,下关称龙江关,清朝初年因在上新河增设的关口称上关,因此,原龙江关乃改称下关。”上关的存在无疑,只是人们忘记了。前些年南京城市的区划调整,老的下关区并入鼓楼区了,人们也将忘了“下关”,就像忘了“上关”一样。对于后人,我们的档案馆、博物馆就派上用处了。(朱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