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南国红豆分外红!

2022年09月02日 13:45:49 来源: 红豆集团

  1957年,一个手工小作坊在江苏无锡港下一间简易民房中诞生。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这家手工小作坊在岁月的磨砺中,迎风顶雨,艰难起步,一步步发展壮大。这家手工小作坊就是今天红豆集团的前身,岁月荏苒,时光如梭,2022年,红豆集团迎来65华诞。65年曲折与辉煌,记载了红豆人65年的光荣与梦想。

  赴任救厂,接续父辈创业梦

  1983年6月16日,时任港下乡(现锡山区东港镇)荡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周耀庭,接到港下人民公社的调令,让他接管港下针织厂,出任厂长。

  早在1957年4月份,港下乡在国家“把小手工业组织起来”政策推动下,蒋元生与周林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合并两个小作坊,起名“港下针织厂”,有17名职工,主要从事弹棉胎、扎扫帚、做衣服。

  港下针织厂一路走来,进入了低谷,陷入濒临破产边缘。最艰难时期,周耀庭赴任救厂。当时,厂房设在破旧祠堂里,8台老掉牙的棉纺车处于半停产状态。1982年,年销售仅28.06万元,工厂濒临破产,工资发不出,仓库里堆满了尼龙衫、晴纶衫。十几名工人无所事事,另有一半职工赋闲在家。会计告诉周耀庭,厂里职工工资好长时间没有发了,到了年节才发几块钱菜金;还欠银行贷款、协作厂加工费。

  周耀庭对这个厂有着非常深的感情。1957年,14岁的周耀庭正上初中,就和父亲周林森、母亲陈菊妹住在这个厂里。放学回到厂里,帮着做做父辈们的下手,织过手套、土布。

  面对濒临破产的工厂,周耀庭没有被困难吓倒,迎难而上。

  重新启动这个厂,必须要有资金。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借?当时借不到钱,周耀庭个人贷款了6500元买了一吨棉纱,织成布装船到染色厂染色。因为付不起染色费,工厂的信誉差,染色厂不同意赊账,装上船的布又被硬生生搬了下来。原本以为要开工的工人,满怀希望地站在码头上眼巴巴地等装布的船,结果发现船是空的,等在岸上的工人都哭了。但周耀庭没有气馁,安慰大家,把仓库里的东西分给大家,让大家走街串巷去卖。他自己也带头去卖棉毛衫棉毛裤,他坚信只要敢闯敢拼,就能走出困境。就这样,一担一担地挑,一坎一坎地过。仓库里的东西卖掉变成现金,赎布回来重新启动工厂。1983年,上任第一年就扭亏为盈。凭借这种敢闯敢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小厂效益连年翻番,从1983年的63万到120几万到200多万,到1000万,历经千难万险逐渐发展起来了。

  谋名“红豆”,为打造民族品牌奠定基础

  面对一个濒临倒逼的厂,怎么把厂子办好、让工厂起死回生?那一段时间,周耀庭与管理层和员工们一起想了好多好多。

  当时产品的名字叫“山花”,大家觉得太土气,加上厂子以前的信誉不好,产品不被市场看好,得重整旗鼓,起个好名字。周耀庭组织召开职工大会,让大家一起想办法。

  当时,上海货最受欢迎,像双兔、飞马内衣。有人建议用动物名,有人建议用植物名,大家七嘴八舌出了好多主意。

  一连几天,周耀庭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一天晚上,他忽然想到了长城电扇,这个名字很好,产品名字一定要和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人能够信服、好记、喜欢。

  港下附近有棵红豆树,周耀庭眼前一亮,脑子里涌现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果子红亮鲜艳,代表吉祥、喜庆,历来深受人们钟爱;红豆是种子,是希望,是未来;小青年结婚送红豆作为定情物……周耀庭越想越觉得“红豆”作为产品名很合适。马上召开厂里干部会议,大家一听都觉得特别合适。

  到20世纪90年代初,红豆已在54个国家和地区、34大类商品做了商标保护性注册,为打造民族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月初七日,红豆七夕节

  “爱在七夕,情满中国”“为爱送红豆”这是“红豆七夕节”宣传海报主题。“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被许多人称为“中国情人节”。2001年,红豆集团在全国率先举办“红豆七夕节”系列活动,向全世界华人倡导这个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用实际行动保护、传承、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细数20多年红豆七夕,从最初名家挥毫泼墨的“笔会”、声势浩大的诗坛盛会、“将爱进行到底”全国寻找最美爱的故事到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推出红豆七夕系列组歌等等,从最初红豆人的首倡和坚守到而今成为“我们的节日”,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红豆集团二十多年初心不变,弘扬与创新并举,令七夕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光彩,给这个原属于中国农耕文化的“七夕节”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红豆七夕节作为红豆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不仅承载着传承七夕节日、发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坚持以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七夕狂欢中,解锁独属“中国情人节”的热烈与甜蜜。从“七夕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红豆倾情20多年,矢志不渝,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炎黄子孙、中华儿女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制度选人,基业长青

  “人才是发展之基”“企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早已在红豆深入人心。

  重金聘请人才,首创“星期日”工程师。红豆集团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周耀庭刚刚接手频临倒闭的港下针织厂,几步棋就把奄奄一息的港下针织厂盘活了,但产品质量和一些技术难题始终解决不了。周耀庭仔细分析了问题,认识到技术瓶颈必须靠人才破除。那时厂里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几经思考,周耀庭不惜以高出当时工人月薪数十倍重金从上海聘请“星期六”“星期日”工程师到厂里做技术指导。他首先把退休在家的原上海中华第一棉纺厂厂长宋和根请到厂里,在宋和根介绍下,先后有13位退休的上海老师傅来到了港下针织厂。

  为了表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周耀庭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会,他的真诚打动了那些来自上海的工程师,一举攻克了技术瓶颈。高质量的产品让港下针织厂迈上发展快车道,销售额在1987年一下子就跃升到了1000万。

  通过重金引进人才,周耀庭体会到人才对乡镇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怎样才能招到大学生?他想到了长子周海江,动了劝说在大学执教的周海江回乡帮他创业的念头。面对父亲的召唤,周海江毅然决然回到了港下镇,开启了艰难的创业生涯。

  从1988年到1992年,红豆引进大学毕业生300多名,人才兴厂、科技兴厂开始变为现实。针对乡镇企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用一方人”的狭隘观念,红豆提出了“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一方水土用八方人”的新思路。

  创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30多年来,周海江一直进行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理性思考。他研究出了一套“党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社会责任”的全新管理制度,这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体系性创新。近年,每年有3万多人次前来红豆集团学习。

  党建,是红豆集团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指南针”。1992年,沐浴着南巡讲话的春风,红豆成立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2001年,抓住资本市场开放机遇,红豆股票上市;2007年,响应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红豆在柬埔寨投资开发经贸合作区;2014年,顺应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红豆杉生态产业蓬勃兴起……听党话、跟党走,从党的大政方针中寻找机会和灵感,成了红豆常“红”的秘诀。红豆集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主要成员都进入集团党委,所有子公司负责人全为共产党员,厂长、股东大会代表95%以上是党员。

  2007年4月红豆集团通过CSC9000T认证,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第一家全面执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红豆一直履行着“八方共赢”理念。周海江心系公益事业,个人出资2000万元成立了无锡红豆关爱老党员基金会,与父亲周耀庭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无锡耀庭慈善基金会。他个人捐款300万元,在汶川地震灾区设立了“七一红豆奖学金”。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缴纳1000万特殊党费支持抗疫。多年来,红豆已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超5.8亿元。 

  2022年,红豆迎来了创办65周年。65年,红豆集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迎来了全新起点。红豆集团以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自主资本,征服民企发展“三座大山”;以数智化、绿色化、在线化、高端化、国际化、规范化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如今,这颗“红豆”,沐浴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昂首迈进。(肖大)

[编辑: 崔雯雯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7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