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随着鼓点声响,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昆山闪亮登场。开幕式上,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昆剧《瞿秋白》令人荡气回肠;现场举行了“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揭牌仪式,颁发2021和2022年后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证书。
2018年以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连续三年在昆举办。三载牵手,百戏回“家”。全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与木偶剧、皮影戏2种戏剧形态在昆山实现首次“大团圆”。从资料典籍库走向绚烂的舞台,古老的戏曲之花在“百戏之师”发源地昆山次第绽放,展现勃勃生机与强大活力。
对于中国戏曲人来说,这是一次值得铭记终生的“大事件”。面对实现“动态传承”和“出人、出戏、出精品”的时代要求和拷问,戏曲人闻风而动,用汗水和智慧营造了一个全景展示自己生存状态的现实舞台。首届百戏盛典,全国120个剧种、156个经典剧目和折子戏汇聚昆山演出,参演院团达133个,掀起了一股观看戏曲演出、探讨戏曲传承、关注戏曲发展的热潮;随后的2019年“途中跑”、2020年冲刺收官,百戏盛典一鼓作气,将精彩续写到底。三年百戏盛典,数百个剧种云集昆山,12000名演职人员全情投入,为观众奉献201场精彩演出,一时盛况空前。
这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文化盛会。从塞北高原到江南水乡,从偏僻乡村到繁华都市,戏曲人带着“压箱底”的保留剧目,从四面八方汇聚昆山,赴一场时代“大考”。三年时光,一台大戏,因为戏曲,昆山,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原乡。透过舞台上的翻飞水袖和一颦一笑,人们似乎窥见了戏曲艺术的希望和美好明天。
昆山是一座有温度和担当的城市。600年前,昆曲发源于此,繁荣于全国;600年后,昆山以百戏之祖源头的身份,举办全国戏曲盛会,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自信。三届盛典,昆山因为戏曲百戏而千娇百媚,全国戏曲人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全国现存剧种代表性作品的巡礼展示和资源挖掘,百戏盛典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必将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命未竟,步履不停。阔别一年多时间,2022年百戏盛典“新三年”行动在昆山再次开启大幕。今年百戏盛典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安排三大主体活动和五项延伸活动,重点围绕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濒危剧种扶持、绝技绝活展演展示等内容倾情演绎。在“百戏之师”源地,戏曲人守正创新再写精彩。以“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为主题,今年的百戏盛典线上展演及五项延伸活动则将持续至10月上旬,全程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戏曲振兴,关键在人。今年百戏盛典期间,将举办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促进不同剧种交流互鉴,激励各路领军人才成长壮大;同时,还将举办“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传习班,组织全国仅有1个国办团体的剧种主要演员来昆山参加培训。为了让更多戏迷领略到百戏的风采,百戏盛典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演出11台大戏、20台折子戏组台,其中既有昆剧《瞿秋白》、豫剧《红嫂颂》等现代戏,又有昆剧《占花魁·湖楼》、京剧《凤还巢》等经典传统戏,还有越剧《陆游与唐琬》、漫瀚剧《契丹女祈愿》等新编历史剧,经典传统剧目和优秀新创剧目交相辉映,充分彰显中国戏曲的丰厚底蕴、优秀传统和创新创造活力。
戏曲繁荣,传播互动至关重要。今年的百戏盛典进一步创新数字传播,赋能戏曲艺术“流量出圈”;推出“数字直播”和“百戏数字艺术品”,在国内知名数字文旅消费平台首发百戏盛典数字艺术品,探索数字娱乐赋能传统戏曲,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演艺”模式,搭建百戏盛典“云端剧场”矩阵,多层次、多侧面宣传推广本次活动和戏曲文化,积极探索海外媒体传播渠道,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戏曲搭台,产业唱戏。今年百戏盛典期间,有关部门还将举办“水韵江苏 戏曲之旅”主题游线启动仪式、推出4条昆山主题游线路、开展“水韵江苏 戏曲之旅”省内主题游线、线上开展“看百戏 游江苏”系列直播活动……百戏盛典期间将联动开展系列主题推广活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戏曲的普及带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打造“戏曲+”融合发展新业态,展现戏曲时代之美,谱写更新更美文化篇章。
昆山是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戏曲的高雅与地区的繁荣让这面折扇左右生辉。三年百戏盛典,昆山在广泛播撒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火种”的同时,也展示了城市新形象、激发了城市新活力。作为 “百戏之师”发源地,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展现了昆曲故乡的担当与作为:该市成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和昆曲发展基金会,精心培养昆曲人才,创作各类昆曲剧目;成立各类昆曲相关群团组织,扩大昆曲在民间的传播;开展“昆曲四进”,让群众了解并喜爱昆曲。百戏盛典期间,昆曲雅韵与百戏诸腔同台,构成了昆山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人文气质。未来,昆山还将以戏曲百戏博物馆为平台,全力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进一步推动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时光流逝,文脉不断。站在新时代文化发展坐标系上,“长袖善舞”的昆山,正以超前的眼光率先破题,绘出一幅文化生态新图景。在昆山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入口处、高铁阳澄湖站南侧,一座气韵典雅的昆山戏曲博物馆正拔地而起。博物馆旁,由百戏盛典参演剧团植下的一排排“百戏之林”正栉风沐雨,傲然挺立。来年,他们将长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