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言子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常熟举行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年07月18日 22:00:53 来源: 江南时报社

  7月16日,2022虞山文化论坛——“言子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常熟举行。来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等儒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40余名文史哲研究专家和学者,共同围绕“言子与江南文化”主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常熟人言子,又称言偃,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以文学著称。本次论坛探讨了江南儒学思想对于当代经济、社会与人文发展的启迪作用,进一步挖掘孔子唯一南方弟子——言偃“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历史脉络,深入探讨江南儒学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当代传承意义,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江南福地常熟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主论坛的报告中言子后裔、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教授、博导言恭达深入剖析了儒家礼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并立于当代阐发了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教授认为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不动产,并为立足当代继承和发扬礼乐文明传统指出了方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研究部部长彭彦华研究员在系统论述孟子道统思想渊源的基础之上,梳理了子游对孟子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大影响。

  参加分论坛讨论的学者围绕以言子为代表的江南儒学历史传承和当代价值展开汇报与交流,从言子及江南古圣贤与江南文化形成之间的关系、言子的礼学思想、言子崇拜的历史渊源、言子历史地位的评价、言子后裔的聚族之举、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下言子文化的普及、言子文化数据库构建等角度,系统梳理了言子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深入剖析了其当代价值。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们还讨论了与儒家文化相关的《礼运》与“公益”之间的关系、“弦歌之治”的历史源流、儒家诗教的意义、儒家读书思想的价值以及虞山琴派的影响等话题。

  现场,《言子与江南文化》一书同步发布,并捐赠给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校等单位。(常轩)

  礼乐化教中的人文精神

  □ 言恭达

  吴地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是滋润着江南一带吴地人民精神素质的活文化。曾有专家指出:吴地文化的三大核心价值,一是泰伯的礼让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二是言偃的大同小康思想和礼义的政治理想;三是范仲淹的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先忧后乐的境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江南吴地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它既蕴含着中华大文化的历史内涵,也具有与自身地理环境相融合的区域文化特色,它是锦绣江南的灵魂。

  吴地文化特色可概括为“崇文重教,尚德务实”,其丰富的内在蕴涵与精神特质彰显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理念与发展动力。“尚德崇文”,今天重温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品味它的历史人文精神,我们便可明白:“德”,内涵“礼让”“友善”“关怀”“谦和”“开拓”……这是建立在个性化心理修为之上的文化品质。仁者爱人,“让德”“至德”是吴地文化的历史内核。三千二百多年前,泰伯、虞仲奔吴,三次让贤于季历的故事,正体现了高风亮节的“礼让”与“和谐”。几百年后,孔子参拜鲁庙,瞻仰周公,聆听韶乐,感慨系之,称赞“泰伯其可谓至德已矣!”遂之,儒家学说将至德精神作为核心,道家将至德精神作为准则,法家将至德精神作为天道。“德”作为人伦至理,融入华夏文明千秋万代的血液之中。“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既“和”既“礼”乃为德,此为内倾之德。而德的外在形式,便是儒家学说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尧曰》记载孔子说的“不知礼,无以立也”。据《礼记·孔子燕居》记载,孔子对言偃诸门人说“礼也者,理也”“即事之治也”。孔子感到言偃实有“南方之强”气,故不厌教诲地与他讨论“礼运”之说,使其明晓有关培养和追求理想人格是作为“仁人”的起步和归宿之理。言偃引夫子之教,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设制度”,创新相应的“礼之用”典范。孔子又凭其切身经历感受,诉之“文质彬彬”的音乐,正所谓“立于礼,成于乐”。《礼记·孔子燕居》论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因为“乐”能调节人际矛盾,理顺冲突中的人际关系,诚然,这种“乐”之“化”力是有条件的。如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而“仁”就是“爱人”“知人”。据此,孔子又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于是言偃遵循夫子教诲,学成之后即赴鲁吴边境武城充邑宰,开创了礼乐化教的治城实践。整整九年内的礼仪之举,打开了“人和”之局面,其礼乐化教成功的社会实践赢得了孔门及百姓一致的赞誉,所谓“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这一弘扬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精神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人士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醇化与创造。

  言子忠实地承继并发展了孔子治国平天下中关于“礼治”的学说,成为“三代礼仪典章的代表人物”。言子的礼乐化教,深刻阐述了儒家“至德”的核心理念,表述了对天下苍生的人文关怀。这里的“至德”,既表达了礼让的谦逊之德。也表达了友善的关怀之德,更表达了开拓的创造之德。这就是“化教”的结果,这也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明德笃志,砥砺奋发,锐意开拓,执着创业的精神动力。

  千年以来,中国人典型的生活方式是礼乐生活。中华文明是内足文明,不向外扩张,养成宁静、平和的自然意识与生存态度。敬畏民众,亲近自然。这种礼乐生活方式的建立则需要依赖多种形式和层面的人文审美教育,即美育教育,形成集体意识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历来将生命的情调寄托在礼乐生活的审美境界之中。

  中华民族传统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的家国情怀,其核心理念为“敬天爱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突出人格理想,是由于社会人格的分裂与冲突。儒家学说的“礼乐化教”,其核心乃是人文精神的弘扬。所以儒家讲求“内圣与外王”。内圣——道德修养;外王——道统为王,“圣王合一”即天人合一。此为从孔子、言子到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格理想,而人格理想的追求就是解决心灵的安顿。

  诚然,历史在演变,时代在进步,礼乐化教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应该而且必须向现代人文精神递进,追寻现代人文精神的历史性、社会性的转型。这就是:新时代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与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相融合的创新性发展;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与当代实践不断提升的创造性转化;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与公益道德守则的深入人心以及互联网时代现代生活方式构建中全民美育素质的普遍提升,从而努力培养出知礼识仁、积善让德,具有社会担当的一代新人。要知道,一个重礼仪、重审美的社会,才能孕育出经典文化与艺术的硕果,这就是美育的普遍意义。(本文为言恭达先生在2022虞山文化论坛——“言子与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沙佳仪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