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泽区:夯实“五心”举措 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农村社区
近年来,淮安市洪泽区注重乡村治理,突出农民主体,以推进苏北农房改善工作为契机,聚焦产村融合,强化公共配套,帮扶低收入群体,打造出一批让农民住得称心、安心、舒心、贴心、暖心的宜居宜业新型农村社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9个,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4162户。朱坝街道田园雅居、岔河镇花海康居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展现出“新鱼米之乡”的时代风貌。
突出农民主体,让农民住得称心。建设前,“三进三有”充分融入农民意愿。“三进”,是指充分考虑农民实际,特别是在规划设计环节,坚持把农民的生产需求融进去、把农民的生活习惯放进去、把农民对未来的期盼装进去。“三有”,就是让农民说了算,对农民最关心的“搬到哪儿去、房子怎么建、户型怎么设计”,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规划方案形成后,组织由设计专家、村委会成员、农民代表参与的方案评审15次,充分融入了农民群众的好建议、好想法。如新型农村社区配备了“微耕田园”“农具憩园”,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建设中,统一监管农民成主人。主管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群众代表联合监管,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原材料购进、工程质量、房屋验收等各环节监督,让农民成为房屋建造的“主人翁”。建成后,“统设自装”给农民更多选择。举办由政府统一牵头、社区组织展示、专业参与设计、品牌家具进村、名牌家电亮相的“设计展”和“团购会”,形成设计、选购、施工、安装、入住“菜单式、一站式”服务,让农民省钱、省心、省时、省力,节约成本、时间和精力,解除在外务工农民后顾之忧和往返奔波之苦。
聚焦产村融合,让农民住得安心。在前期规划布点时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农民增收就业问题,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坚持“产业跟着社区走、社区围绕产业布”“量身定制”主导产业,让农民有事可做、有业可为、有钱可挣,形成各具特色的产村融合、富民强村之路。黄集街道张庄社区、三河镇新苑一品重点围绕“工业+”,分别依托盐化工区和紫山食用菌,为村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让农民变产业工人,成为“土地租金”+“工厂工资”的“双薪族”;东双沟镇青云雅居、岔河镇其虎社区重点围绕“服务业+”,通过组建劳务服务公司,为工业集中区及景区提供安保、保洁、绿化、劳务等服务,解决农民就近就业;朱坝街道田园雅居、东双沟镇张庄社区重点围绕“休闲农业+”,组建旅游服务公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丰富的旅游节点,推进全域旅游。田园雅居建设占地100亩的标准化库房,作为紫山食用菌的配套仓储基地;东双沟镇滨湖乐园重点围绕“设施种植业+”,对接方特旅游综合体,提档升级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高效种植和休闲农业。
注重公共配套,让农民住得舒心。一方面,突出江淮风韵,融入农耕文化。充分挖掘当地人文民俗、历史传承等乡土文化,让传统乡土风情散发出新时代文化气息。社区内部以墙体壁画、节点小品、体验展馆和老旧物件修复等形式,展现“治水”“河工”的大湖文化、“新四军淮宝”的红色基因、“渔家风情”的传统民俗,把农耕文化融入其中。如朱坝街道田园雅居,在房屋建设上,采用一层或两层、两连或三连式组合,形成邻里相通的格局;在景观打造上,收集本地的一些石磨、石滚、坛罐、犁耙等老物件进行装点,塑造乡愁记忆的风貌;在绿化配置上,优先选择本地适生植物,让景观树、果树与花草搭配,形成瓜果飘香、四季有景的景致。岔河镇花海康居规划设计传承村庄空间格局的自然、人文内涵,构建了渔船扬帆模型,用稻草编扎了渔民捕鱼、农民耕地场景,配置了向日葵雕塑,呈现出一幅“渔歌、稻香、田园、花海”的优美画卷。另一方面,高水准配套水、电、气、路、污水管网、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纳入快递点、图书室、购物点、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设置基层党建、文明实践、网格治理、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等保障网络,让农民享受“触手可及”的优质服务。重点关注农房、院落、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等关键载体,设置了水景、休憩平台、休闲慢步道、湿地小游园等特色功能区。
推进乡村善治,让农民住得贴心。一是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治理机制、“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运行机制和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实战机制在新型农村社区落地生根,努力构建新型网格治理与便民惠民服务体系。二是针对多个行政村混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秉承“多村融入、党建融合、治理融通、邻里融洽”理念,探索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治理路径。朱坝街道田园雅居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多个村庄事务协商制度,推动矛盾问题、治安隐患、民生事项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岔河镇花海康居开展“政经分开”改革,在不改变原村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合并入住的两个村庄的村委会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不同村庄村民民生事项在新型农村社区统一办理。三是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的综合设置,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突出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打造“百姓理论说唱团”特色理论宣传阵地,常态化开展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理论宣讲活动。开展“邻里守望”“细微心愿”等多种类型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帮扶低收入群体,让农民住得暖心。一方面,尽可能让低收入农户入住新房少掏钱、不掏钱。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和客观情况,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8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小户型,在其搬迁安置中坚持“兜底保障”原则,即对房屋估价不足6万元的按6万元补足,对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和残疾的家庭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补贴,并对水电开户、物业等费用适当减免。另一方面,多渠道为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低收入农户在享受政府社会保障兜底的同时,社区为劳动能力弱的低收入农户量身定制了道路维护员、保洁员、秸秆禁烧巡查员等公益岗位,通过村集体经济为其增加收入。社区还通过协调周边园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确保低收入农户不返贫。(尚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