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河长制治理理论与实践》书评

2022年05月26日 15:50:38 来源: 新华网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水资源代价过大,“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等问题,对促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由汪群教授领衔编著的《河长制治理理论与实践》(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对此做了有益探索。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目标管理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河长制”,即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河长制治理理论与实践》一书围绕“理论”——构建河(湖)长制治理体系,到“实践”——各级河(湖)长治理能力开发与培训的两大核心逻辑展开,阐释了河(湖)长制下的治水理念、治理模式与推进路径。纵览全书,新时期河湖治理的时代缩影跃然纸上;深入阅读,中国特色水治理理论和成功实践令人印象深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又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更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该书作者运用多样态研究方法,从水利学、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元视角切入分析,提出河湖治理从“常规治理与多龙治水”向“生态治理与治理共同体”转变的河(湖)长制治理理论体系。

  河(湖)长制是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下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同治水模式。河(湖)长是河(湖)长制实施的指挥中心,其治理的关键是做好水治理的治理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明确党政负责人牵头,协调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细化各级河(湖)长职责及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以破解传统多龙治水带来的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协调困难等管理困境。

  河(湖)长制治理效果的好坏,根子在于人,依赖于参与河(湖)长制治理的“政产学研金文”不同主体的能力开发和素质提升。该书作者基于胜任力模型,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焦点小组等方式对各治理主体能力素质进行剖析和解读,构建不同主体的能力素质模型,着重从培训内容、方式、师资、评估等方面建立系统科学精准的河(湖)长制治理主体的能力开发培训体系,并就典型地区的河(湖)长制的创新实践总结了生动案例,做好分层分类的培训和开发,提炼了河(湖)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保证了河(湖)长有理可依、河长治有迹可循。

  该书对新时代河湖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河(湖)长的常态化推进、长效运行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和扎实的策略支撑,非常值得相关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各级各类河(湖)长等河(湖)长制的相关利益主体研读学习。(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商学院名誉院长、行知书院院长 赵曙明)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玥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68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