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哲思|《此情此景》:在岁月深处打捞灵魂

2022年05月14日 19:52:38 来源: 新华网

  人生就像一本书,封面是春夏秋冬,内容是酸甜苦辣,时光留在故事里,滋味停在记忆中,有目录,有序言,有章节,有段落,有字句,有标点,有删改,有润色,有补充,有完善,通过一种无滤镜、无修图的写作方式,呈现自己的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这也许就是对曾经生活的最好致敬。记得当年考进南京师范学院(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刚走入鼓楼校区的时候,就被一种特别幽静温婉的动人景象所吸引。只见一条路直通绿油油的大草坪,两边高高的梧桐隔空跨成了天蓬,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飞檐翘角充满着展翅腾飞的生机与活力。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蓦然回首,青葱岁月,记忆犹新,往事难忘,“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心存美好,温暖一生。岁月因青春的慨然以赴更加美好,世间因情感的动人心魄更加瑰丽。真诚感谢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校友的厚爱,及时出版了这本能够记住自己人生轨迹的散文随笔集《此情此景》,得偿夙愿,深感荣幸!

  发端于放不下的牵挂

  这些年来在机关工作,一直都把写作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初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工作之余,“一点闲心无托处”,就是希望通过推敲文字,磨砺文稿,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着写着,就开始投稿了,写得多了,也渐渐地发现,许多尘封的记忆就像过电影一样,能够陆续地回放在大脑的银幕上,通过一个镜头一个镜头逐渐组接起了心灵的蒙太奇。原来以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已经淡忘,但没想到,在写作中发现它们早就在记忆的深处牢不可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己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写下去,就是因为这些念念不忘的牵肠挂肚。随着潜意识中的对写作动机的悄悄修改,自己也愈加注重贴近内心的感受,寻找那些具有书写价值的题材,不断释放内心的情感郁结,链接那些记忆深刻的生活片段。每每遇到灵感闪动,哪怕是晨光熹微,自己也从不放过,总是把它们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来,星星点点,零零散散,当很多篇文章累积起来以后,也就非常清晰地画出了自己走过的来时路,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前前后后,深深浅浅,留下了自己跋涉岁月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脚印。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写作不仅是悦己更要能够慰人,要兼顾到读者审美需要和审美兴趣的关注点,不断写出自己切身感受的动情点。“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这种写作能量在内心积少成多以后,不仅能够把美好传递给别人,最终获益的还是自己,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内在的情感气场和能力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写作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生活常常会为我们提供栩栩如生的生动版本,所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是写作的必由之路,但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目光放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这是对的,也应该这样,写作必须要想方设法看遍世间的喧嚣和人间的繁华,但也切不能忘记,其实最熟悉的生活模样,常常就在自己的身边,也要学会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与其遥不可及,还不如触手可及,近在咫尺也有大千世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我们身边无事可写,而是因为自己总是闭上欣赏和发现它们的眼睛,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就不能指望他们能够生龙活虎地来到你在笔下?事实上,只要我们主动打开审美的二维码,周围的世界同样会向我们敞开一切,熙熙攘攘,层层叠叠,形形色色,原原本本,纷纷扰扰,朦朦胧胧,只要能够拨开迷雾,就能立见分晓,只要能够感受深刻,就能写出深刻感受。

  首先是来自于对家庭事务的感悟。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我们活动的主要版图,生活的本身就是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遇。一朝一夕是日子,一举一动是活法,这里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甚至生离死别等,也有长幼尊卑、扶老携幼、天伦之乐、承膝之欢等。人生原本就是一个聚散离合的过程,这些不管是寄存在显意识中还是隐藏在潜意识里,都是我们曾经度过的光阴,往事并不如烟,都是创作的源泉。所以关于外婆、父亲、母亲、大伯、大姨、三姨、四姨以及妻女和外孙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心,拿起笔来就能写出一二。对于他们而言,我有着绝对权威,再多的生活细节,都能看透深情厚意,再多的言谈举止,也能做到如数家珍。“见人所未见,到人所不到”。只要照着他们的样子记下来即可,不需要刻意地去修图,也不需要虚张声势,“平平淡淡总是真”。我们家确实有个特殊情况,我妹妹是先天智力残障者。她天生丽质、笑靥如花,总是一副清丽可人的样子,但谁也不会想到,天赋的阴影早就沉睡在她的大脑之中。这是她本人的不幸,也是我们全家的不幸,我们经历过别人所没有经历过的痛苦,同时,这也是我们全家和她本人的有幸,因此得到过许多亲戚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我们见证了她的无比坚强,她也见证了我们的无微不至。“什么叫爱,爱就是一路同行,什么叫一路同行,就是不离不弃”,父母为了她的健康和更好的成长,竭尽所能,倾其所有,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千山万水地去寻医,千方百计地去矫治,千辛万苦地去培养,“情极处,却无语”,行动就是最好的语言,他们用自己的不遗余力诠释了爱,努力帮助她从先天的阴影慢慢地摆脱出来,然后一点一点地走向光明的未来。可就在这时,没料到“屋漏偏遭连日雨”,妹妹又查出了心脏病,雪上加霜。陪伴她的日子,确实是艰难的日子,也是摸索的日子,更是修炼的日子,设身处地想,感同身受爱,更加焕发了我们的生命意识、健康意识、尊重意识和人道意识。当我们看到谢晋的“阿四”和秦怡的智障儿子以及其他同类的孩子时,我们都格外关注,同情泛滥,因为他们的故事也同样在我妹妹的身上发生过,对此我们有特别深刻的记忆。一日三餐,四季忙碌,三百六十五天的陪伴,这就是我们家五十年的生活常态和基本色调。我们在塑造她的同时,她也在塑造我们,让我们更加明白人生、读懂人生、读透人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把一切都看成是生活最好的安排!

  其次是来自于对浓郁乡情的感动。我的家乡是盐城市滨海县。这是一个苏北老区的县城,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民俗风情在这里如火如荼。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在这里度过,耳濡目染都是这里的原有生态和浓郁乡情。考上大学以后,开始离开了这个地方。但不管身在何方,家乡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歌谣。思家乡情是最深厚的,吃家乡饭是最舒服的,看家乡景是最惬意的,听家乡剧是最习惯的,说家乡话是最自然的,见家乡友是最亲切的。所谓乡愁就是这些深入骨髓的韵味或者是那种叫人至死不渝的情怀,它们一直盘桓在我们心里,温暖着昨天,温暖着今天,也会温暖着明天。因此,乡情是没有任何契约的终生约定,我们对此无限依赖,就像酿酒一样,随着年轮的递进会不断发酵,愈发变得更加浓郁。“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愿俺家乡好!我们忘不了这里的情景,忘不了这里的故事,忘不了这里的人们,忘不了这里的一切,包括老师、老同学、老同事、老街、老桥、老车站、老宿舍、老屋子等。虽然时隔多年,时光倒带,历史回放,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的家乡,尘封已久的记忆,历历如在目前。回到家乡,看到林立的高楼大厦、整齐的现代化街道以及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哪些铺天盖地的广告牌扑面而来,如此耳目一新,如此焕然一新,确实让人欢欣鼓舞!但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错落店铺、那些荷塘小桥、那些公园凉亭、那些操场广场、那些浴室书店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是我们心中美好的资源和链接情感的桥梁,我们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很久,甚至在外地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温暖乡情和淳朴感觉,依然让我们怦然心动。这时,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思念的家乡,就是那个还想回去的童年!

  第三,来自于对美好时代的感恩。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通过这样公开公平的选拔机制,我们才能有机会如愿以偿地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年大学生活,取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比较专业的业务技能。“一张一张年轻的笑脸,记录着我们的故事千段万段。”大学毕业以后,自己曾在几所学校当过多年的语文老师,后来又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一张白纸在风吹雨打的实践锻炼中,逐渐写满了人生阅历。应该说,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进新时代和迈入新征程的,我们是这个美好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亲眼看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日千里,亲身体验到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亲身感受到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如果不是遇到这样美好的时代,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美好生活。能够在生活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真的非常有幸!我们由衷感激,也非常感恩!笔墨所及、书中所写,就是希望通过个人经历的岁月写出美好时代的印迹,不管是通讯的发展,还是交通的便利,不管是住房的迁移,还是生活的改善,不管是科技的创新,还是科学的防疫,都是自己在飞驰的时代列车上的所见所闻,由小见大,有远及近,由浅入深,有内而外,悉数写出,个人的情感因此打上了时代的标识,个人的经历确实映照着时代的折光。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虽属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却完全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同频共振。

  生成于分不开的情景

  《此情此景》汇聚了从2000年-2021年写作的主要散文随笔,涉及到社会现象、江南美学、阅读经济、家庭故事、成长趣事、影剧评论以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众多内容。有对世事百态的追踪关注,有对沧桑岁月的瞬间回眸,有对灵魂涟漪的迅速抓取,有对艺术感觉的一孔之见,有对生活趣味的不懈追求,等等。因此,如何能够用一以贯之的线索把这些散装的形态串联在一起,就成为了此次结集出版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写作之道,无非“情”“景”二字。所谓情就是情感、情思和情调;所谓“景”就是风景、场景和背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两者的关系早说得非常清楚,“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情感无论是作为动力潜力,还是作为活力魅力,都是写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类的表述还有,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尔斯泰的“艺术即感情”,柯尔律治的“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等等,这些都在说明情与景的关系,情是首当其冲,始终是矛盾的主要的方面,以情为上,以情为重,以情为要,也正切合着自己文字的所叙所写,应该说,检索所有的文章篇目都是沾“情”带故,它们几乎都鳞次栉比地分布情感方向的沿线。据此我就将该书的内容分为亲情、乡情、感情、心情、深情、事情、神情、动情、倾情、凝情、激情、闲情等12个部分,通过一个情字,提纲挈领,贯穿到底。问题是,以情为主不代表排斥以景为辅,突出“情”的至关重要,应该说,更能发现“景”的不可或缺。明朝的谢榛对此讲得很明确:“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就是说,诗是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动人的意境。情是景中情,景是情中景,离开景来谈情,情便没有载体,离开情来讲景,景便没有灵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你变成了我,有时我变成了你,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布境,或写物以言情,或写情以应物,事实上强化“情”的分量,也就意味着对“景”的默认,更何况在这12个“情”之前还分别添加上不同的修饰词,就是旨在彰显不同风景、变化场景和殊异背景的摇曳生姿和多姿多彩。自己行笔到此,觉得意犹未尽,为了把这两者关系能够说得再明白点、更透彻点,我以“此情可待成追忆”为题专门写了篇长序,主要是针对以情带景这部分,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事实上情感几乎每时每刻都浸泡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对许多事件有所感触的背后都有着情感的发力。同时,我又以“此景凝眸入神中”为题写了后记,主要对以景写情作了专题补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围绕着情感的表达,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如古人所言,“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全书便以情开头、以景结尾,情景呼应,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形成了全书完整的逻辑结构和自洽的审美闭环。

  情景交融注重“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真感情、真景物就是一种真实的境界。记得曾看过一则关于日本母子的故事。儿子北野武是日本著名的演员和导演,走红后,身价日高,但母亲每每都会正儿八经地跟他要赡养费,每次都是几十万日元,一而再,再而三,弄得他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不明白母亲要这么多钱究竟干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一个大袋子,他打开一看,瞬间就傻了眼,原来这里足足装满了一千万日元。“知子莫若母”。她知道自己的儿子用钱大手大脚,而且屡教不改,常常会一掷千金,长此以往,哪怕是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最终因挥霍殆尽而流落街头。于是悄悄地帮儿子把钱积攒起来,为的是给他的日后生活留下一份保障。北野武知道母亲为了自己竟如此煞费苦心,抱着母亲的遗像放声大哭,埋怨母亲为什么不早告诉他,其实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之处。望之俨然,即之则温,如沐春风,甘之如饴。这位母亲是在用刀刃犀利的方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万斛柔情,她是将自己的深爱刻在骨子里,让舐犊情深成为她死后还放心不下的一份遗爱。这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它们不会因时光的消逝而消散,也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变化。

  读后,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自己也努力尝试着能够把这种具有穿透力的真实力量,融入到灵魂的呼啸,带进发自肺腑的文字之中。以前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有时生命脆弱得猝不及防,有些不经意的瞬间,也许就意味着生离死别。我的外婆,我的大伯,还有我的妹妹,就是这样被久缠的病魔突然按下了停止键。刹那阴阳,令人心碎,让人破防,涕泪四流。“蓦然回首奈何人已远”,但“有些往事,它在心头”,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命,绑定的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人的离去,就是一个家庭的劫难。在这以后无边思念几乎看不到终点,有时觉得自己偶尔的娱乐都是一种背叛和不该。哪怕是在今天,我们依然对此无法释怀,隐隐作痛的情感还在不断地折磨着心灵,时常回想起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感人至深,每每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情景交融注重“实”。在“景”的尽头一定会站着“情”。这肯定是没错的。但我也认为,这仅仅说对了一个方面,其实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反过来也能成立,就是“一切情语皆景语”,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情感的类型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亲情、爱情、友情等,但为什么它们会表现出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呢?这就是因为激发这些情感的具体背景、场景和风景不一样,其结果也就自然会不一样。庞德说过: “一个意象是在一瞬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等情来,也可以追景去。我到过许多江南水乡,感受过那些不受惊扰的日子,它们都能在不动声色中打动世界。在万物静观的水乡审美中,不管是杏花春雨,还是小桥流水,不管是水岸人家,还是粉墙黛瓦,不管是杨柳依依,还是桃花灼灼,都能沉淀出清明悠远的生命情怀,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看到的江南写出来,至少能够为那些身处匆忙急迫现代节奏中的人们,提供一种自己认为的宁谧澄净的境界。心中有暖,满眼美景,所到之处,深情相伴。那些过目不忘的现实风景,必然是唯我独有的情感表达;那种一见钟情的真实场景,同样也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宣泄。在这本书中,收集的诸如一场球、一出戏、一本书、一首歌、一家人、一堂课等等现实叙事,主要是为了让这些坐落在时间记忆里的真实场景,不断地保持着与内心情感的互动相通,进而达成实实在在的可看性和新鲜感。

  连绵于割不断的心流

  这么多年的写作确实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行为,但“我写固我在”永远都是箭在弦上,人生的许多经历未必都完备,但细细品来,认真咀嚼其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因为骨子里有一种不舍的倔强,所以才能演化为源源不断的记忆心流。有的时候是情感激发回忆,有的时候是回忆激发情感。雨心碎,风流泪,梦缠绵,情悠远。许多情景常常会出现在猝不及防之间,透彻人心,醍醐灌顶,纷至的“情”忽然变得火般灼热,沓来的“景”又变成跃跃欲试,乘势而上,深入其中,狂飙突进,物我两忘,心神合一,酣畅淋漓,如痴如醉,一泻而下,一气呵成。如此热切的文字中常常会隐藏热情中的自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写自己的故事固然会身临其境,写别人的故事也希望有更多的代入感,通过全力调度自己的情绪记忆,提炼人格预设,顺应审美期待,重塑情景关系,不断诠释和领悟人间的正道和生命的真谛。

  通过细节书写烟火气。“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只要有烟火气升起地方,就希望能有文字触及,“没有伤痕累累,那有皮糙肉厚”,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游,生活无处不在,人生无时不有。事实上,我们就是生活在许多日常的细节中,细节是生活的主体,也应该是表现的主体。如果能够还原生活的惟妙惟肖,就能够抵达生命的惟精惟一。兜兜转转的几十年,看过太多的人,经过太多的事,岁月在变,事情在变,物是人非,人是物非,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当时的细节。没有刻意,也不需要刻意,记是细节,不记也是,这些细节早已刻录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与血肉相连,与情感相通,芸芸众生,随处可见,只要能够写出这些细节的底色,就一定能够焕发出烟火气的神采。不管是写校园、读书、音乐、刊物,还是写旅游、高铁、家长会、邮递员、小城故事等,细节的如影随形,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特别是对那些年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凡是能够写得清楚的,就绝不四舍五入,凡是能够精确的就绝不用约数,尽量还原现场细节、还原氛围细节、还原动作细节、还原心理细节。当然,有些是来自直接体会,有些是来自间接感受,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具体入微的描写,都能体现出细节对情感表达的忠贞不渝和聚精会神。为了保证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我多次征求了家人包括其他涉及对象的意见,还有一些文章经过网络平台发布后,许多读者非常热心,也非常中肯,他们对乡情抒发深有同感,对所写不足也特别较真,有的读者给我写了大段的留言,谈了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我受益匪浅,在这次结集出版时,对他们提出一些不当、不妥或不对之处,也进行了认真的校改和完善。

  通过日常发现诗情美。生活中那些与生俱来而又超凡脱俗的纯净美好情感,常常会散发出幽香四溢的缕缕诗情。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诗情并不是脱离泥土芬芳的另外东西,而是泥土芬芳本身应有的品质。孟郊的“母亲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韦应物的“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等,这些诗句之所以诗意盎然,就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那些并不起眼的地方打开了新的画卷,句入骨,情入髓,意入魂,读后一下子让人美了眼、醉了心、动了情。由此可见,平淡无奇的日子,到此都有诗情。生活寡淡久了,就会有一种细腻;司空见惯多了,也会有一种沉淀。“阳春召我以烟景,秋光待我以诗情”。我们无法回避生活的不堪,但生活可不止不堪,我们要从美好的地方发现美好,也学会从不堪的地方发现美好。善于打开多维通道,敢于压缩生活阴影,让许多生活中的应有诗情,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全面而立体地渗透出来、挥发出来、弥漫开来。不可否认,要想找到那些独辟蹊径的生活诗情确实不易,但如果一旦发现了,哪怕就是一点萌动,切不能辜负它们,也不愿辜负它们,自己每每都会认真提炼,摸索前行。诗不必在远方,但有时看诗却不能在近处,生命中的某种体验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但有时因为身处其中往往无法感受到浓郁的诗情,只有站到时光的远处去观照它们,那种不为所见的诗情才会冉冉升起。比如对古典音乐的深入感受、对草原旅游的自由选择、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对人生的另有看法等等。诸如此类的文章,我都学着运用审美距离主动隔开写作的时间,希望能够把许多问题看得更清楚点,这样才能写得更准确点,同时写好文章初稿后,我都会放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拿出来,重新思考完善。这次结集时,我又将一些新的感受注入到相关篇目之中,期盼“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不断地挖掘平平常常生活中的那种更加晶莹剔透的动人诗情。

  通过聚焦探索意蕴性。滚滚红尘,每个人都是时光匆匆的过客,都要面临着生活道路的计程时刻,一刹那有一刹那的感觉,一段有一段的魅力,一站有一站的味道,但共同的法则就是要接纳生活的跌宕起伏、面对生活的跌宕起伏、认识生活的跌宕起伏、探索生活的跌宕起伏。生活常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你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难题,我们也常常会徘徊其中无法描绘、难以索解,这时生活又会以出其不意方式给你送来答案。尽管这些答案不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但自己愿意努力去捅破那些横亘在解与不解之间的薄薄的一层纸。希望通过一个故事能够打开一扇窗子,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打通不一样的模式,体现不一样的价值。在写《中国女排,真的“神”了》《担当,就是横扫一切的霸气》《邓亚萍的“三头六臂”》《张继科,应该感谢对手》等文章时,他们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信念坚定和心态健康,他们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像一束束光一样划破长空,在生命的价值体系中,书写了顽强战斗、敢于拼搏的人生辉煌,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许多人的前行。为了在更多的层面达到凝聚焦点、画龙点睛的目的,根据责任编辑的建议,在每个回目前又分别加上了章首语,通过片言只语,点到即止,圆融意境。《亲情》“血浓于水就是血融于水,波澜不惊,润物无声,也许是它最平常也是最美丽的姿态”;《乡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思乡如春草,更行更远生,放眼眺望去,草色葳蕤深”;《感情》“能够触摸到的细微之情,都有温度的成色,虽近在咫尺,却能千回百转”;《心情》“晴朗的心空就是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永远都是春天的节奏”;《深情》“测量深情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在沉入心底”;《事情》“事情,不是事,而是情”;《神情》“不是一般的表情,而是穿越灵魂的那种感觉”;《动情》“这一刻,我的全世界是你,你也是我的全世界”;《倾情》“心甘情愿的执着,情不自禁的认真,不由自主的自律,都是为了不让后悔找到机会”;《凝情》“没有错过瞬息万变的风景,是因为专心致志的洞察”;《激情》“史无前例的激动,千载难逢的兴奋,猝不及防的喜悦,怎能挡得住心情的突然起跳,一飞冲天,蹦出窗外,看到了寻常不见的风景”;《闲情》“闲情,也许就是简爱”。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能够提纲挈领,总揽全局,也能够激发思考,探索意蕴。

  惊喜于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共有75万字,体量比较大,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需要研究和确论的问题也比较多,于是,出版的过程就成了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学习和不断收获的过程。

  第一个收获是做文的认真。首当其冲的就是书名,它是书稿的门面,不仅要跳脱抢镜,更要让人一眼难忘。书名应该是作品内容的凝炼和作者灵魂的体现,更重要的也应该是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作者基本思路的主要线索。对此,我苦思冥索,反复推敲,逐步淘汰,权衡再三,一直定不下来,与朋友商量,他善意劝我,书名不要太阳春白雪,那样会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还是下里巴人的好,容易让人走进去,显得更亲切点。经他一提醒,我幡然梦醒,很快就确定为“此情此景”,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易记。习惯运用的常用语,没有神秘感,没有朦胧感,没有微言大义,一语破的,一目了然。此情此景就是生命的现场。它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窗。二是易解。所有写情的都有景,所有写景的都有情,所能彰显的写作正道就是情景合一、情景一体。三是易懂。所有情景都是此情此景。只要能够写出来的情感故事,就意味着已经是过去式,但对于我来说,自己能够想到的或写出来的一切,肯定都是那些在人生中极为深刻的东西,烙在心中,力透纸背,它们寄存在某一个角落,无声无息,只要诉诸笔墨,永远都是正在进行时,就像发生在当下一样,总是那样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第二个收获是做事的严谨。出版社接手文稿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他们站在立意的高度,从主体框架构思入手,对于全部文章进行逐一筛选,该删的删,该减的减,该改的改,最后敲定了160篇。经过了初校、再校、三校,后来又加了一校,印前审读也经过三轮才通过。应该说,从社长到总编、再到许多编辑特别是责任编辑,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标点,都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以致到付印前,还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也确实能够发现一些难以发现的硬伤,臻于防患未然。有天责编打电话给我,要求提供近期个人照片,我找了一张,赶快给她发了过去,本以为是用于勒口作介绍的,但令我想不到的是,美编们看后觉得更适合放到封面上。开始我对此还有点不太理解,后来他们说出了自己的创意,即希望通过《此情此景》的作者正在看《此情此景》这本书的独特构思,进一步呼应“此情此景”就在此时此刻的主题。

  第三个收获是做人的务实。原省作协副主席褚福金先生是全国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他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友,当邀他为本书写序时,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近年来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社会影响非常大。他很敬业,也很勤奋,小说创作可以用分秒必争来形容。但在此之间,能够见缝插针拨冗为我写序,真是令人非常感动!那天,我很快就把书稿的电子版发给了他,没过几天他就把写成的序言发给我了。原以为他会采用宏观性、原则性的写法,或者是抓住一点生发开去,这样可以节省不少阅读书稿的时间,没想到,他不仅从头看到尾,而且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来龙去脉梳理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够抓住特点,找到重点,发现看点,阐明观点。文字虽然不多,但言简意赅,充满着精气神,写得非常具体,写得非常真切,写得非常动情,也写得非常生动!

  时光如笔,勾勒人生,岁月成河,润砾成蚌。《此情此景》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剪辑版,也是一本写给曾经岁月的书。当缕缕阳光透进窗口,自己静静地端坐在书桌前,抚摸着这本刚刚出版的还依然飘着油墨香的新书时,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由相逢”。希望通过能够真实呈现的自我,能够与读者一道,共同去打捞岁月深处的灵魂!(张永祎)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汤静怡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6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