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一曲穿越时空的爱国资本大风歌——江苏省盐城市大丰锡剧团新剧《大先生》评析

2022年05月12日 16:38:25 来源: 新华网

  台上、网上,怀抱实业救国振兴中华大情怀的“大先生”张謇,废灶兴垦植棉花,面对创建“大丰公司”的种种艰难,重重障碍,凛然不馁,决然向前,引得台下、线下大丰干群,乃至各地观众感动感喟、敬仰褒赞“大先生”和这场好戏。

  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袁清说:“大型原创锡剧《大先生》舞台公演,通过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语境,赋予实业救国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无锡市作协主席陆永基同志观后,特写《非同寻常的<大先生>》一文,赞誉“非同寻常的意识境界,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

  一位坚守实业救国大情怀的“大先生”

  陆永基在《非同寻常的<大先生>》一文说:“我是无锡人,对锡剧有着自然的情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地方剧种的式微,对有好锡剧的产生,并不抱持很大的期待。”

  “描述历史人物的现代戏,对家乡本邑人的关注是各地常例性的做法。张謇是南通人,其主要业绩也是在南通。在大丰的作为,只是其价值实践的一个不算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大先生》不仅对张謇在大丰废灶兴垦的过程和意义作了推崇备至之艺术再现,让我感动并不止于对张謇,更是对大丰,对知恩感恩、胸襟开阔的大丰人深深之敬重。”陆永基说。

  大丰籍资深剧作家、评论家谢天德同志说:“张謇对于大丰,早应成为一个大书特书的人物。我对张謇这位清末实业家的创举是敬仰无限的。当时我还草拟了一副对联,‘开沿海垦殖之先河,奠大丰发展之根基’……”

  大丰地处黄海之滨,是由淤沙并陆、海岸增滩而成。成陆后的第一个产业便是盐业。岁月流逝,海涂东迁,陆地增大,盐业渐萎,封建王朝严令禁垦,盐民艰困无计。张謇不但是废(盐)灶兴垦的倡导者、政策制定者,而且是废灶兴垦的先行者。他弃官办实业,在南通、大丰等地废灶兴垦办公司,大丰地名就来自于“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

  剧中的“买地”“招佃”“移民”等场次和剧情,均基于史实史料的再创作。上世纪初,大丰产盐区域地广人稀,劳力缺少,本地灶民不懂农业生产,更不会种植棉花。大丰公司成立后,开垦种粮、植棉的主要熟练劳力,大多来自于南通的启东、海门等地移民,有13万人之多,约占总垦户的80%以上,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兴垦,创举壮举空前。

  剧中再现的“买地”“招佃”等矛盾冲突和“大先生”的襟怀大度,惠及民众,贡献巨大,至今大丰人不能忘怀。大丰70余万人口,半数海门、启东人,剧中演员也不乏其籍。

  “实干兴邦,实干惠民,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伟大先驱张謇先生的实干兴邦,是他留给我们的一座可世代景仰、千秋传扬的精神丰碑!”袁清观后说。

  一曲唱穿时空的爱国资本“大风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要素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它又是一柄双面刃,过度逐利则伤业害民,适度则利业益民。张謇在大丰投资兴垦植棉的新型农业,其启示和意义巨大。

  剧名《大先生》,意涵丰蕴。“大先生”大在大胸怀、大格局、大情怀。锡剧《大先生》由此生动、深入、深刻地再现和诠释了一份爱国资本“大风歌”。

  首先大在大胸怀。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包括在大丰,纾难克坚,破旧立新,让资本最大限度地为地方和民众祛害增益,造福乡梓。

  正如剧中所表现的,公司开办之初,移民招佃很难。大丰公司采取招佃承垦制度,最大限度让利佃农,每户给耕牛1头,并月给3元购买口粮,又代建住房,代办农具等。

  “大先生”大在大格局。盐城市和大丰区几任领导都认为,没有张謇当年的废灶兴垦,请来荷兰水利专家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就没有大丰今天的农业和水系。

  张謇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主张洋为中用,对圩堤、道路、涵闸、沟河、桥梁、防洪闸等建设统一配套进行,改变了大丰经济结构,成为全国闻名一时的重点产棉区。

  “大先生”大在大情怀。他兴办盐垦公司,首先有一个为民造福的大情怀。剧中可见,他率民垦荒,改良土壤,造福于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商一生,造福一方”的宗旨。

  他不图虚名,在滩涂盐碱地上兴建一条条农田和开挖星罗棋布的沟河。这是一项巨大工程,没有艰苦的付出,是难以办到的。但他却为地方,为国家,为后人,留下千古基业。他不图眼前的“轰动效应”,只求为民留下实实在在的业绩,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务实作风和科学严谨的态度。

  锡剧《大先生》的筹演和公演,正当其时。

  大丰锡剧团团长王晖、业务副团长戚月华说,区委、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和市、区文旅局的领导都非常重视和关心,给予有力支持,为成功演出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省锡剧团的支持和指导也是强有力的。全国“艺德标兵”、中国“锡剧王子”、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特委派青年俊杰刘军章导演全剧、高徒汤达主演张謇,擎起一面面鲜亮的表演艺术大旗。

  一台力争经典打造的艺术创新“大戏剧”

  一部以人物为主的历史正剧,编演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思想,好的人物,更取决于驾驭、体现和表现这些重要因素的编、导、演。

  因此,袁清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锡剧文脉与中华文脉之贯通,通在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精神追求。”

  为实现这“文脉之贯通”,在省锡剧团联合与指导下,大丰锡剧团的领导和编导演们,从精神到物质,从编导到表演,竭尽全力,将一个县级剧团的能量和努力发挥到极致。

  作为锡剧诞生地的无锡市作协主席陆永基同志,因为见得多了,很少评赞。但这次观后却说:“感动总是不意的,唯感动之后的回味才会让人会悟内中的成因。观看锡剧《大先生》,就经历了这样的状态。”

  他觉得这感动的成因有三:

  非同寻常的意识境界。他说,大丰创作的锡剧《大先生》,用“愿为石桥,躬身渡人”这样高度概括又极富艺术内蕴的表述,将张謇整个人生的意识境界推向了一个让人高山仰止的地步。这其实也是大丰人非同寻常之意识境界的一种体现。

  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他认为,将一个专系人物的事件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是相当有难度的。这难度在于,既要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要将人物形象在这事件中予以鲜明地突显。而要做到这些,不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更要让受众很直观地得到理解、领悟和感动。

  《大先生》做到了。他说,试以该剧最核心部分的第四幕为例。在这一幕中,创作者既将张謇在废灶兴垦过程中,所蒙受的各种天灾人祸之巨大压力都汇集在了一起,同时还将张謇特殊的身份背景,在他充满悲壮感的抵御作为中,予以了极其自然且有益深化人物内心世界之巧妙揭示,尤能显示出创作者非同寻常的创作技巧,令人感佩。

  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他感言,都说演员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二度创作,这是对的。作为典型的视觉呈示,如果少了演员精湛的表演是不可思议的。就《大先生》这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剧而言,这表演的精湛,最至要的该是表演的真挚。

  而这表演真挚的前提,则是对剧情和人物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大家并不知晓这剧的排演过程,更不了解演员是怎么理解剧本的。然而,实际的观看,让观者充分感受到了那份非同寻常的表演真挚——

  大先生张謇、吴婶、扶九老、马灶头、盼儿等等这些人物表演者,一招一式,都极其契合人物的形象定位且情发由衷。甚至最后的谢幕,演员们那诚恳又不失端庄的次第鞠躬,都保持着这种真挚的气息,让人感动又感慨。

  有了这三个“非同寻常”,大丰锡剧团创作的锡剧《大先生》,无疑就该是非同寻常的了。资深剧作家、评论家谢天德同志,作为大丰人,他感受尤深:“锡剧《大先生》,万朵桃花摘一朵,情节选取恰当,大丰原灶民生活艰辛,张謇团队来大丰兴垦废灶,本土与外来者的斗争,开发成功后的喜悦和自然灾害时的人心波动,南通张謇股东们的责难,大丰棉农们30大洋的回奉,感动得这位实业先躯下跪以表致谢……”

  “剧情起伏跌宕,张弛有序,既有群情激愤的紧张,又有轻歌曼舞的抒情;既有诸多的群体交锋,又有深沉的个人抒发……”总体来说,本剧的表、导、演,超越了剧本的创作。

  “现代舞台声光电的使用,使得舞台环境变得或深沉悠远,或热烈华丽;角色表演既有时空变幻之朦胧,也有表情追光特写之功效。登台演员阵容也颇具实力,张謇的扮演者汤达、吴婶的扮演者戚月华、周扶九的扮演者王晖等,都演得相当成功……”更不用说编剧朱晓娟的构思与创作了!

  如果本剧再充实一下兴修水利的矛盾冲突等内容,或许其思想和艺术的体现与表现空间则更多更大,更丰富而更有厚度,其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则更强更佳。但这有些过高苛求了,对于一个县级剧团来说,做到这样,已经是尽一切之所能,非常之不凡了!

  向家乡锡剧团和文宣部门的同志们致谢、致敬!(沈建华)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孙馥涵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4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