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首页 要闻 舆情 图片 专题 社会 论坛 娱乐 体育 文化 教育 各地 访谈
文化

南师大,我们的好妈妈

2022年04月10日 14:13:42 来源: 新华网

南师大,我们的好妈妈

——献给母校的一支心灵颂歌

袁养和

 

(序诗)

  我有两个好妈妈,

  一个给了我生命,

  一个给了我文化。

  我为生育我的妈妈,

  写了《母亲的白头发》,

  在《报告文学》上绽放光华。

  我为哺育我的妈妈,

  写了《高扬师范的旗帜》,

  让《瞭望》杂志传遍天下。

  文化妈妈如今120岁啦,

  风范卓著的她,

  桃李遍神州,馨香满中华。

  世上有谁,

  比无私奉献的妈妈更伟大?

  在万方景仰的盛世华诞,

  我要将六十年来的绵绵眷恋,

  谱成一支心灵的颂歌,

  满怀虔诚地献给她。

(一)

  六十年前的初秋,

  当我跨进飞红流翠的南师院,

  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呵,

  就像刘姥姥一样惊喜交加。

  呵,红楼连绵,飞檐高插,

  繁花似锦,秋色如画。

  这不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吗?

  是美梦?是童话?

  “这是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走遍了世界的日本教育考察团,

  对南师作了如是评价。

  美哉,美哉,

  原来我们拥有世上最漂亮的妈妈!

  身在漂亮妈妈的怀抱,

  面对美景良辰,

  我们心驰神往,诗兴大发。

  呵,看哪,

  我们的妈妈多么靓丽高雅!

  红楼的大屋顶,

  是妈妈宽阔的额头;

  池畔的丝丝垂柳,

  是妈妈飘逸的秀发;

  中大楼的熠熠灯光,

  是妈妈深情的眼波;

  躺在碧绿的大草坪上,

  那扑鼻的青草芳馨,

  是妈妈醉人的体香呵;

  音乐楼悠扬深情的钢琴声,

  是妈妈在向我们倾吐知心话。

  妈妈用她清泉般的淳美,

  天天给我们的心灵洗澡,

  身受洗礼的莘莘学子呵,

  怎能不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二)

  我们的南师妈妈不光貌美如花,

  更有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

  德高望重的她,

  将多少精英吸引在门下。

  仅我们中文系,

  大师名家群星荟萃,灿若云霞。

  词坛泰斗唐圭璋,

  早就以《全宋词》名震华夏。

  学子们一往情深地崇拜他,

  就因他——

  治学与育人齐驱并驾,

  文品和人品一身俱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老教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

  为我们点亮了治学精进的灯塔。

  训诂大师徐复,

  那遗世独立的论著,

  让日本学者敬仰不已,钦佩有加。

  多少学生进过他的家门,

  惊叹他丰厚的著作,满壁的书架。

  “你们要多看看书,多看看书呵。”

  朴素的话语,亲切的告诫,

  让同学们懂得了什么是学海无涯。

  说到美学专家,

  朱彤教授无人不夸。

  一本《鲁迅创作的艺术技巧》,

  曾让中学生的我读了放不下。

  进入南师见到了他,

  却见他在学术讲座上笑语诙谐——

  “同学们,你们看我长得很丑吧,

  可知道我心里装着多少美吗?”

  外文史教授许汝祉,

  五十年代就翻译了《美国的悲剧》。

  他讲课的精彩可谓无以复加,

  生动的比喻,活龙活现,

  铿锵的话语,声震屋瓦。

  他模拟堂吉诃德与风车大战,

  竟震得黑板上的粉笔灰纷纷飘下!

  文学评论家吴调公,

  与学生们亲如一家。

  夏夜的纳凉晚会,

  他与我们一同送走晚霞。

  夜凉如水,星光闪烁,

  他手摇蒲扇,

  畅谈文坛佳话。

  循循善诱的教导,

  有如汩汩的清泉,

  浇活了我们心田的文艺新芽。

  呵,在南师妈妈身边,

  还有多少名流才俊,学术专家,

  人人握灵蛇之珠,

  个个抱荆山之玉;

  真个是龙腾虎跃,意气风发,

  风光无限,如诗如画!

(三)

  妈妈的怀抱是永恒的春天。

  投身于南师妈妈的怀抱,

  我们更是何等幸运呵。

  想当年,国家三年困难,

  我们的物质生活出奇的贫乏,

  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分外强大。

  吃不饱肚子,用山芋充饥,

  抵不住风寒,靠阳光取暖。

  导师们为我们点亮了远航的明灯,

  我们邀游在知识的海洋,无牵无挂。

  我们渴望在讲台上塑造高尚的灵魂,

  我们憧憬在黑板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图书馆里,

  一双双探求知识的眼睛辉映朝霞;

  梯形教室,

  一张张围绕导师的笑脸美如春花。

  我们学得多么刻苦,

  我们活得多么潇洒!

  聪明才智在我们头脑里迸发,

  高尚情趣让我们笔下生花。

  忽然有一天,哗啦啦,

  各班自办的报刊,

  在中大楼走廊竞相悬挂。

  呵,《满庭芳》《虞美人》《清平乐》《浣溪沙》

  还有我们三班的《雪浪花》。

  好一派争妍斗艳的春色,

  好一番风流倜傥的情怀!

  物质的贫乏,

  终究摧不垮精神的强大!

  要问精神强大从何来,

  我们忘不了——

  班主任老师胡显银,

  激情满怀讲《离骚》,

  迎来屈子风骨心中化。①

  习作老师凌焕新,

  把思想境界放首位,

  让我们高瞻远瞩气自华。②

  古文史老师常国武,

  批改作业如绣花,

  令学生手捧笔记热泪洒。③

  呵,忘不了恩师们,

  一片丹心育新人,

  两袖清风管自家;

  身居陋室无长物,

  傲人财富唯书架!

  在恩师们感召下,

  我的思想在升华,

  我的激情在喷发;

  我狂热地钟情每一门功课,

  我痴迷地记录每一个昼夜。

  四度春秋,

  一千四百多个日子,

  上百万字的日记呵,

  留住了我一生最珍贵的年华。

(四)

  大学毕业后,

  我被送进了新华社。

  来到共和国最高的新闻殿堂,

  我却是三分高兴七分害怕。

  这儿藏龙卧虎,高手云集,

  多少记者来自复旦北大。

  我却从未学过新闻,

  让我来当新闻记者,

  分明是麻袋片上绣花,

  底子太差!

  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

  别人在高谈阔论,笑语喧哗,

  我却是战战兢兢,心乱如麻。

  有谁知道呵,

  我只敢用半个屁股,坐一角沙发!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呀,

  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呵?

  含着热泪,

  我一声声呼唤妈妈。

  呵,南师,我的好妈妈,

  你是那么优秀,

  你用最好的乳汁喂我长大,

  身强体壮的我岂能妄言“底子差”!

  最最难得的是,

  你给了我一支生花妙笔,

  如同一匹神奇的骏马,

  让我驰骋万里纵横天下。

  一番深思,

  令我吐气扬眉,心胸豁达。

  我的好妈妈,你对我恩重如山,

  我说啥也不能辜负你呵。

  我要为你争气,

  我要为你争光,

  我决不能给你丢脸!

  人生在世,千怕万怕,

  没有比给妈妈丢脸更可怕。

  从此后,我挺起腰杆,

  为了妈妈的尊严和荣光,

  奋发,奋发,再奋发。

  时隔不久,

  我的长篇通讯《提红灯的人》,

  在报刊头版大放光华。

  总社领导获知我毕业于南师,

  在电话里笑着一个劲地夸:

  “你的母校不简单,不简单哪!”

  呵,为儿女的未来献身的妈妈,

  会变得多么英伟;

  为妈妈的尊严奋斗的儿女,

  会变得多么强大!

  从青丝到白头,

  三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问世,

  说明我未曾虚度年华;

  四部长篇小说陆续出版,

  又为我的人生锦上添花;④

  五千字的通讯《探索华西村》,

  被读者刻上了石碑,

  更在新闻界传为佳话。

  我放不下手中的笔,

  我离不开农民的家。⑤

  在平凡中追求高尚,

  为老百姓奉献心香,

  这就是我对妈妈最诚挚的报答!

(五)

  人生在世,

  不管你走到哪儿,

  总走不出妈妈的牵挂;

  不管你爱上什么,

  都爱不过妈妈的银发。

  三十多年前,

  我写了《母亲的白头发》⑥,

  母亲的丝丝白发,

  飘进菜汤,也缝进我的鞋袜,

  曾让多少读者眼涌泪花。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凭什么能沾上《报告文学》的大雅?

  热情的编辑给了我坦诚的回答——

  “世上还有谁,

  能比无私奉献的妈妈更伟大?”

  一句话,令我激情沸涌心潮澎湃。

  我们的南师大,

  不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

  无私奉献数十年,

  直育得桃李芬芳满天下!

  我也该寻觅机缘,

  举起饱蘸热情的笔,

  将她的美好好挥洒。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94年3月1日,

  中南海一个办公室,

  摆出了迎客的鲜花。

  为探讨师范院校改革,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与南师大负责人亲切对话。

  国家教委热情宣布,

  扬师范旗帜,促改革深化,

  作出表率的就是南师大。

  喜讯传来,全校振奋,

  我更是绽开了心花。

  怀着一腔激情,

  我回到母校,精心采写,

  一篇《南师大,高扬师范的旗帜》,

  被新华社《瞭望》周刊,

  加了编者按,传遍中华。

  人们看到——

  是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先贤,

  开创了南师求实奉献的一代风华;

  “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风,

  又将求实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人们看到——

  高举师范旗帜的南师大,

  如今处处竞放改革新花,

  学生素质之高,

  让前来考察的外国学者,

  赞叹不已,大为惊讶。

  人们看到——

  铸造“未来园丁”的美好灵魂,

  培养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

  在南师大绝不是一句空话,

  百位教授赠箴言的活动,

  便是一朵净化心灵的奇葩。

  人们看到——

  社会各界对南师大学生视若珍宝,

  闯进校园争抢毕业生的连台好戏,

  在南师大上演了一茬又一茬。

  读了此文,谁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年近百岁的南师大妈妈,

  是何等的勤勉奋进,

  又是何等的青春焕发!

  而今,在她120岁的寿诞,

  又传来天大的喜讯——

  一颗绕着太阳运行的新星,

  被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南师大星”。

  南师大妈妈的芳名,

  从此进入宇宙星空,闪耀灼灼光华!

  南师大妈妈120年来的无私奉献,

  被世人敬仰,为寰宇增光。

  世上还有谁,

  比无私奉献的妈妈更伟大!

  我要以十倍的虔诚赞美她,

  我要以百倍的激情歌颂她。

  呵,人生在世,

  还有比赞颂伟大的妈妈更幸福的事吗?

 

  注:①1963年端午节前,在南师留校才两年的胡显银老师为我们讲解《离骚》。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今我们终生难忘,就从那时起,我们对屈原的品格有了深刻的理解。胡老师后来调入南京航空学院任教,晚年与他夫人合著的散文集《相遇·同行》在社会上激起强列反响。

  ②凌焕新老师在习作课讲评作文时,十分注重文章的思想性,他谆谆教导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高度的精神境界。他的话对我们一生的为人和作文影响极大。不久前他将几十年来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一百万元钱捐赠给母校南师大,足见他精神境界之崇高。

  ③常国武老师在教学上的慎密细致是惊人的。他批改学生的课堂笔记,简直像语文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字里行间写满了他补充修改的内容,那挺秀端庄的蝇头小楷,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其功夫之精细,不啻是绣花。不少同学至今还珍藏着六十年前他批改过的课堂笔记。

  ④四部长篇小说均是业余创作,其中第一部《秦淮之恋》30万字,是以南师校园生活为素材创作的,1989年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

  ⑤我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一直从事农村报道。曾跟踪采访吴仁宝35年。《35年写华西》在全国报告文学大赛中获特等奖。

  ⑥《母亲的白头发》刊于人民日报的1985年11期《报告文学》杂志,一万四千字。

  袁养和简历: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无锡市人,1943年出生。1965年在南师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江苏分社任记者,2004年退休。业余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各4部。

相关稿件

【纠错】 [责任编辑: 文静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8546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