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人类活动对极端降水有影响 南信大研究登《自然》子刊

2022年02月23日 07:50:37 来源: 扬子晚报

  原标题:人类活动变化对极端降水有影响!南信大专家团队最新研究登上《自然》子刊

  2020年夏季我国江淮流域经历了长达62天的“超级暴力梅”天气,这竟然与新冠疫情有关联?2月18日,《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一篇论文,探究了新冠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对2020年长江流域夏季破纪录降水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洋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5家单位,共同揭示了另一项可能的成因——人类活动的变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

  2020年夏季我国经历了一次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突破了过去60年以来的历史纪录,受灾面积及损失较大,此次极端降水事件也被称为“超强暴力梅”。“暴力梅”可能成因不少,国家气候中心曾从梅雨锋面系统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系统长时间持续异常等角度分析了持续性强降水的成因。

  这次极端降水发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疫情期间人类活动的减少,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出现显著降低。记者了解到,杨洋团队前期的研究作为全球首个提出疫情期间的排放变化会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产生影响的工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多次引用。

  “气溶胶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能通过改变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影响气候变化,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杨洋告诉记者,此项研究的创新点是将气溶胶的排放与“暴力梅”这一区域内极端降水事件联系在一起。研究中,团队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用地球系统模型模拟在全年气溶胶在正常排放的情况下,以及出现新冠疫情后人为活动减少的情况下,这种差异造成气候发生什么改变。

  研究结果发现,疫情期间长三角地区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我国东部陆地异常升温,增强了华东地区和南海、菲律宾海之间的大气环流,造成水汽向我国输送,最终导致长三角地区降水增加。

  “研究结果让我们理解了极端天气的一部分成因,可以更好地对未来极端降水进行预测。”杨洋告诉记者,预测极端气候有数十种变量,现在国际上预测极端天气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考虑到人类活动影响,如美国最新的天气预报模式就加入了气溶胶的变化。对于气溶胶等污染物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还有更细致的机制需要了解,“比如在众多因素中,气溶胶这样的人为因素影响占多大,再比如说,具体到哪些污染物会对极端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说碳黑气溶胶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其吸光特点会对气候有增暖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包括一些制冷的污染物,了解机理后,我们或许可以针对那些特定污染物,进行更多的减排。”杨洋表示,此外,未来的减排计划会不会对极端天气产生显著的作用,这也是需要我们在未来研究中去解答。(杨甜子)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2112840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