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小热昏”,一口梨膏糖;一块大麻糕,满嘴留齿香……散落在街头巷尾的食品小作坊,创造了几代常州人记忆中的味道。
目前,常州市还有食品小作坊600余家。元月12日,全市首批32家食品小作坊“美味升级”,正式获得2021年度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授牌。让更多小作坊由“小散低”迈向“名特优”,正在成为常州市食品安全、百姓致富的大民生。
小食品 大手艺
每年大雪节气,是横山桥阿林食品加工厂一年一度的开工日。从黑猪肉变成酒香四溢的手工香肠,要经过清洗、挑拣、兑酒、调味、灌装、晾晒、包装等多道工序,全部流程都在周林伟的家庭作坊内完成。
“以前做了腊肠都送给邻里亲戚,几年前领了小作坊证,把手工腊肠当成了事业来做。”周林伟经营饭店多年,回归家庭作坊后,他自创了多种不同风味的腊肠。去年,在市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他的作坊进行了软硬件改造——食品标准统一上墙、分区制作秩序井然,“家庭坊”变身“精工坊”,腊肠口碑也越来越好。
蔡氏梨膏糖、郑陆脚踏糕、横山桥百叶……“名特优”培育,旨在选拔一批以传统工艺、非遗工艺为主,品质优良的食品小作坊形成“头雁效应”。据悉,常州市今年入选的名特优小作坊,有10余家来自省、市非遗传承人或老字号传承者,他们留住了技艺、耐住了寂寞,极大地丰富了地方饮食文化。
常州市非遗“梨膏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人蔡亚刚说,20斤果子,要花3天时间,才能熬出一斤梨膏。这些年,年过六旬的蔡亚刚独自坚守家传的蔡天赐梨膏糖加工坊,还常常带着梨膏糖与“小热昏”走进社区课堂,让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发芽。
小作坊 大生计
过去,卫生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是小作坊共有的“病症”。《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出台后,食品小作坊监管有据可依,一间间“明厨亮坊”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创业致富的土壤。
位于天宁区茶山街道的涵美食品有限公司,小麻糕、榴莲酥、豇豆饼订单络绎不绝。这间占地400平方米的规范化加工作坊,是曹晓珍创业10多年的心血。
在酒店当点心学徒时,她就萌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2019年,现做现卖的模式不能满足曹晓珍小店的发展需求,她和弟弟决定注册商标,申领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昔日的点心铺引入了生产线等现代化加工设备,每天制作小麻糕4万余份,一年销售额达百万元。
“要推动小作坊走向更大的舞台,既需传承又需创新。”在省“名特优”小作坊授牌仪式上,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贺东俊对所有获奖者说道。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常州市正在对“敢于追梦”的小作坊敞开怀抱。曹晓珍说,未来,她有计划把糕点作坊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小产业 大民生
小作坊关乎食品安全,百姓创业。散发着浓浓烟火气的食品小作坊,依然离不开科学、阳光的监管。
近年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摸排出食品小作坊1300余家,引导作坊产业集体告别“散乱低”。其中,“名特优”作坊是推动全市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提升的“排头兵”。
为打通作坊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市市场监管局对“名特优”作坊率先试行“阳光作坊”模式,市民打开“我的常州”APP,就能看到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实时录像。今年,常州市还将对有自主意愿、条件成熟的食品小作坊进行指导,改造成市民可视的“透明坊”,让作坊食品来源可查、过程可控、去向可溯。
目前,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已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下一步,常州市将持续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帮扶等方式,帮助食品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让老味道在传承中焕发生机,让地方特色食品惠及更多市民。(董心悦 常市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