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打造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新华网江苏 江苏要闻 专题 政务 民生 市县 体育 无人机 价格观察 财经 旅游 教育 房产
新一轮“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给江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华设设计集团综合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裴剑平认为,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成网,将引领各城市群和都市圈在便捷高效的“轨道出行链”上奔跑,强有力拉近城市群的距离,扩大都市圈的辐射。
精彩观点
1
裴剑平

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拉近城市群、都市圈的距离

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拉近城市群、都市圈的距离
“十三五”期间,江苏新增铁路里程1449公里,其中高铁1356公里,从高铁“洼地”一跃到全国前三,“三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形成,实现了市市通动车,全省动车组日开行对数增长近2倍,动车“进京达沪”得以实现。这为“十四五”期间,以长三角一体化为目标,大力发展城市群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为更好地构建干线、城际、市郊和地铁等于一体的多层次轨道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江苏省“十四五”铁路发展暨中长期路网布局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轨道上的江苏”,基本实现县(市)高铁通达,建成对外高效联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枢纽衔接顺畅的现代化铁路网,形成“4321交通圈”,即省会南京至国家主要城市群4小时通达、周边城市群3小时通达,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
以南京为例,在高铁方面,当前正在建设的有南沿江城际铁路、宁淮铁路等,即将开工建设的有北沿江高铁、宁宣高铁等,依托这些轨道建设,南京未来将形成“米字型”八个方向放射的高铁格局。在城市群城际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方面,从功能上看,目前南京已有S1、S3、S7、S8、S9五条线路,实现了各区各县通轨道;即将通车的有宁句城际,即将建设的有宁仪扬城际,规划建设的有宁马城际、宁滁城际等。这一类轨道在南京都市圈范围也将形成“米字型”八个方向放射的格局,在“4321”交通圈中的“1小时通勤圈”,主要通过这些轨道来实现。
这些铁路与城市轨道一起,构建起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一起助力拉近城市群、都市圈的距离。
1
裴剑平

综合枢纽建设带来交通格局的变化,将改变城市产业商业的谋篇布局

综合枢纽建设带来交通格局的变化,将改变城市产业商业的谋篇布局
从发展历史进程来看,长三角地区已经到了加快发展多层次轨道交通的阶段。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风口”。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加快发展多层次多功能相协调的轨道交通系统,有利于人口、产业疏解和引导,进一步优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布局;有利于为跨区域间、毗邻城市间和城乡间交流构建设施基础,方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交融,更好地打造一体化发展条件。
相关研究表明,在合理出行成本条件下,交通工具能提供的1小时通达范围,决定了通勤范围大小。据统计,2020年上海与苏州每日已有6万多人次的“通勤族”,南京与周边城市每日有3万多人次的“通勤族”,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发现,上海1小时通勤圈已经超过了40公里,南京超过了30公里。
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轨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出行时间,将由汽车和公交带动的通勤范围进一步向外扩展,通勤客流呈现规模化的态势,更多人选择跨省、跨市就业,“双城生活”正在上演。在互联互通的快车道上,人才在区域间快速流动,多地探索复制“前店后厂”模式,助推形成产业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综合枢纽建设带来交通格局的变化也将改变城市产业商业的谋篇布局。在多层级轨道交通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将由以前公路主导的模式向轨道骨干模式进化,“高铁经济带”会越来越多。未来,围绕轨道站点周边发展将成为必然,哪个城市围绕轨道提前进行规划布局,就能在其中分走更多的“羹”。
1
裴剑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轨道更‘聪明’、老百姓出行更便捷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轨道更‘聪明’、老百姓出行更便捷
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离不开智慧科技的加持,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北斗通信等技术应用让轨道更“聪明”、老百姓出行更便捷。乘客什么时间到站、更倾向于选择哪些换乘方式去往目的地等信息,都可以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去收集和研判,使调度和衔接更加精准。
在高铁沿线,多个城市都正紧锣密鼓地大量布设5G基站,加快建设高铁5G专网。近两年新通车的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高铁等线路已全线实现5G全覆盖。
在大数据方面,包括摄像头视频数据以及手机信令数据等交通行业内外的多源数据,已经被用于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
裴剑平
华设设计集团综合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