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扬州:留住“城市记忆” 让文化惠民成果可触可感

2021年11月03日 12:49:50 来源: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文旅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和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面向全省开展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培育“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工作,并于日前公布了首批入选名单。近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正式启动,一起走近江苏“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代表,感受其带来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11月2日,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来到扬州的邗江区和高邮市,实地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气息。行走在扬州大街上,人们不时会看到文化公园、城市书房、文化馆……在这座千年古城,四处都能让你嗅到浓郁的文化的气息。这些建筑或充满现代气息,或展现浓郁的千年文化特色,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愉悦着人们的心情,悄悄改变着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近年来,文化惠民成为一个热词,在国家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政策资金、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聚焦文化建设项目,老百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传承 延续城市文脉,留住 " 城市记忆 "

  扬州,是一座留得住乡愁、有历史底蕴、有文化厚度的现代化都市。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评话、高邮民歌、扬州绒花、民间文学传习…… 这些独具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近年来,扬州围绕文化传承下足功夫,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举措,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满足了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延续了城市文脉,留住 " 城市记忆 "。

  扬州市邗江区,有着2500多年的文化积淀,在这里鲜活地保存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传统曲艺,如脍炙人口的扬州评话、精彩传神的扬州弹词、名闻遐迩的扬州清曲、生动逼真的民间说唱,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近年来,邗江区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弘扬中创新,先后编排了反映邗江好人精神风貌的扬州评话《金媒婆》、《洗澡》等特色节目,同时在全区十所中小学校开设了花香鼓、扬剧、琴筝、剪纸、板凳龙、扬州评话等13个非遗传承工作室,重点对民歌、民舞、民乐和地方戏曲进行提炼加工,推出了《扬剧小百花》、《小小花香鼓》等贴近群众的传承创新节目,使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校园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邗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夏邦杰表示,“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失而不可复得。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些举措,把这些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民歌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多地区成为大多数人的记忆时,在高邮,仍有一大批民歌创作者和演唱者活跃在乡间田野和城市街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记者了解到,高邮民歌之所以在民俗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的今天得到弘扬,与当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为保护和传承高邮民歌,高邮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设立了高邮民歌传习所,进一步增进全社会对高邮民歌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市文旅部门还与教育部门联合定期开展高邮民歌进校园音乐欣赏、教唱、填新词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让高邮民歌传承从娃娃开始。如今,在高邮的重大节庆、招商推介、对外交流、群众文化活动中,高邮民歌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融合 专业机构请进来,文化大餐端上来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但显然,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动全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的参与。这一点扬州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在邗江、高邮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中都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哪里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哪些单位能够提供这些服务,哪些单位能够为服务提供便利,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数。”高邮文广旅局副局长陈希聪介绍道。

  汪曾祺书房是邮城的首家特色主题书房,作为当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汪曾祺书房受到当地百姓欢迎的同时,也为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增添了信心。汪曾祺书房毗邻沿河风光带,以高邮文化名人汪曾祺为主题,主要藏书为汪曾祺作品,汪曾祺著作研究作品,汪曾祺家人、老师、同学、同事作品等。书房建筑面积约200平米,将人文气息与现代气息巧妙融汇,藏书近万册,分上下两层,一层设有阅览区、藏书区、电子阅览区等,二层则是一家清吧。场馆运营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把文化服务和年轻人的喜好结合在一起,让文化更灵动与鲜活,更好的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功能。”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有自己的诉求,而服务对象也有自己的需求。因此,要引导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帮助他们在自身诉求与群众需求间找到结合点。高邮的一家长期经营少儿艺术培训的集团就有着自己的“妙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招募老师时候提高老师的收入,但同时要求老师每年要参与多少场的公益演出,这方面带动了老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性的循环,让企业生存和公共文化服务更好的发展下去。”

  惠民 家门口的“文化圈” 带来满满幸福

  服务设施由旧变新,服务内容由少变多。服务人群有单一变群体……近年来,扬州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随时为群众提供影视、图书、广播、戏曲、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精神滋养,成为当地百姓美好生活有力支撑。

  文化空间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阵地。近年来,扬州在“市有四馆、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上不断完善创新。积极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之初,便面向市民公开征集,建在哪儿市民说了算。至今,全市已建成开放50家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城市各个角落。

  与此同时,扬州还积极打造乡村书房,沙头村草垛子书房、沿湖村渔家书房等乡村书房相继开放,书香辐射至乡村,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活力。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是扬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缩影。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公共文化领域扬州得分87.83,排名全国第2、全省第2。

  扬州众多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也是多姿多彩。市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各类文化阵地根据各自功能,每月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便捷、高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渐成体系,幸福感、获得感在市民心中油然而生。

  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扬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扬州将继续向兄弟城市学习,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打响扬州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江宣)

[编辑: 王玥 ]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13112802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