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要闻 融媒产品 图片 访谈 直播 信息动态 推广
新华网 > > 正文

矢志创新 南京“药”强

2021年10月18日 11:06:2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朱程、蒋芳

  南京,这座古都与医药发展有着不解之缘。南朝时,南京人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注》。始建于1936年的中国药科大学,被誉为医药界的“黄埔军校”。

  近年来,南京将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八大产业链”之一,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上,生物医药项目热度满满,愈方生物、济凡生物等一批创新型企业签约落户。

  改革破障 活力释放

  2017年,南京大学教授高翔辞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务,自筹经费,占股80%,成立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短短数年间,这家新型研发机构挤进国内小鼠模型定制化服务市场前列。

  “传统科研机制限制很多,现在‘科研人员持大股’,风险收益自己担,大家的创新热情一下子释放出来。”高翔说。

  让创新人才自愿同舒适生活“说再见”,背后是南京对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脉动的把握。

  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事关南京市新发展动能的培育,南京将其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之一,意在聚焦优势领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南京拥有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药领域专业院校;全市国家级人才和省级人才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三;拥有三甲医院33家,2020年参与临床药物试验数量列于全国第三……将巨大的创新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南京有需求,有能力,有责任。

  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南京市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聚焦关键“堵点”提出破题思路。

  “这个行业事关生命健康,对新产品普遍谨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副总经理聂俊伟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该公司第一时间完成核酸诊断原料试剂研发,南京市同样迅速跟进,指导公司填报相关文件,助力产品率先获批应用。目前,该公司已为60多个国家提供超4000万人份试剂。

  制度破障带来的发展利好,吸引越来越多创新创业人才留在南京。统计显示,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每年都有超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南京就业。先声、海辰、集萃、诺唯赞在内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创始人,从南京高校毕业。

  沃土堆肥 创新萌芽

  “省内第一,全国前三”,南京的目标宏伟,但现实“骨感”。从产业产值看,省内苏州、泰州都在南京之前,南京也尚未诞生出千亿级企业。直面差距,南京需要创新“大招”。

  “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有着爆发式增长的特性,前提是要耐得住长时间的‘只投入、无产出’。”南京市投促局有关负责人说,南京将创新生态培育作为重中之重,为企业成长提供必要的“阳光雨露”。

  “有技术缺资金”是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南京搭建166家生物医药实验室等平台,建立14支生物医药方向的专业基金,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2013年,海归博士邵阳来南京创业,一台价值200万元的关键设备差点难倒了他。“那时候没人愿意投钱,多亏了政府提供的实验平台。”凭借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上的潜心研发,他创办的世和基因在数年间成长为独角兽企业。2019年,他放弃了外国国籍,成为“新南京人”。

  今年1-8月,南京组织开展50余场产融对接活动,南京市“宁科贷”合作银行累计为生物医药类企业发放科技贷款约600笔,金额约21亿元。南京还先后打造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创新服务联盟、南京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合作联盟等交流合作平台,增强业内互动。

  “南京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政策,令公司留得下人。”南京传奇生物科技产品开发平台副总裁武术说,该公司60%员工都来自南京高校。

  良好的创新生态,令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新陈代谢”“集木成林”。目前,南京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上市公司共18家,位居江苏首位。

  打破界限 握指成拳

  在南京经开区,一片1平方公里土地正在抓紧完成规划布局等工作。这里计划引入30多家创新药、诊断试剂、诊疗设备等生产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制造高地。

  “我们打破行政区划,将经开区制造业优势与周边栖霞区的孵化优势、仙林大学城的人才优势互补,实现三区联动发展。”南京经开区投促局负责人说。

  这是南京打破界限,凝聚合力的一个缩影。针对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前期主要靠人才、资金驱动,产业化后需要土地等要素资源推动的发展规律,南京围绕自身“一谷一镇三园”产业格局优化布局,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支撑。

  成立于1995年的先声药业从药品代理起步,正加快向自研新药转型,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接近30%,多款新药获批上市。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南京统筹江北新区、江宁区等地助力企业优化布局。“总部侧重研发管理,制造基地专注生产制造,让不同板块优势最大化。”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唐任宏说。

  不单是打破空间上的界限,南京也在积极破解业内“隐形门”。长久以来,医药企业在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时,各临床单位对同一个项目会重复进行伦理审查,耗时耗力。南京正在积极构建医院间和区域内的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更好发挥自身临床资源优势。相关结果将在近期公布。

  握指成拳的南京,令创新火花加速迸发。目前,南京已在基因技术、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创新型企业。今年1-8月,南京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营收达2115亿元,同比增长24.5%。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11021127968691